第十九節 灸火籠(2 / 2)

下到灶房,趕緊鑽到灶前柴膛板沿烤火,一邊提起母親鏟好的火籠來炙烤。

村學堂裏,幾乎每個學生都提著火籠來上課,課堂上一般不許烘手,大都搭在腳下焙腳。那時嘴特饞,大家常在火籠裏煨烤食物來解饞,煨豆子、竽頭,小紅薯等,最有趣最誘人的便是煨糯飯了。將上海牌百雀靈麵油盒子洗淨後,麵蓋上紮二個小孔,在裏麵放入適量糯米和水,用枝條在火籠中央掘開一個小坑,將百雀靈盒子埋入火灰裏,僅露出紮有小孔的麵蓋,十餘分鍾後,小孔便噴嫋出撲鼻的清香。有時趁課間活動時煨埋,上課後,教室裏香氣越來越濃,一會,小孔便噴出“哧哧”的聲響。老師發覺後,嚴肅地告誡學生不能在課堂上煨烤食物,卻總是屢禁不止。

飯熟後,夥伴們迫不及待地掀開百雀靈盒蓋,用細枝條燕子銜泥般將濃香撲鼻的糯飯撩出來品嚐,一邊送往其他好友嘴裏。盡管天氣嚴寒,大家卻苦中有樂。在火籠裏煨出來的紅薯和竽頭,更是濃香熏人。有時竽頭煨得半生不熟,啃上幾口,發覺喉頭癢得要命,氣得狠狠地擲向遠處。

冬日逢擺酒筵,客人一來,主人及鄰居便熱絡地招呼,趕緊遞上一個暖暖的火籠,有的客人團在鄰居家灶膛前烤火。那些洗菜洗碗的幫廚們,凍得雙手通紅,時不時往火籠上煨烤。

竹山裏不時傳來“呼嚕嘩啦”冰淩碎落的脆響。園裏菜蔬亦被凍結,青鬆翠杉綠盈盈地裹在晶瑩剔透的冰層裏,透著生命的堅韌與頑強。村裏僅有的幾株寒梅在冰雪中燦然怒放,這些美麗可愛的精靈,因命運使然,她們隻得在嚴冬裏綻放燦爛的生命之花。

有時逢人家喂養的豬不幸夭折,人們便有“脹豬肉”吃了。主人或鄰人將死豬修淨後,剁成碩大的一塊塊,然後垂懸在稻草上煙熏。人們賤價購得數斤煙熏脹豬肉後,喜滋滋地拎回家與辣椒薑蒜蘿卜同炒,香飄屋場,令人食欲猛增。

村中水塘上,結著一層厚厚的堅冰。大夥將火籠放在岸上,紛紛踏上塘麵嬉戲,膽大的頑童竟在塘麵踏起了單車。大夥在塘麵溜冰,追趕著,推搡著,不斷有人摔滑,寂寥的鄉村漾起陣陣歡笑。

寒冬漫漫,雖然有火籠隨身相伴,但大人小孩仍是雙手凍裂,嘴巴結痂,臉頰裂得像花麵梨菇,苦不堪言。有的手腳長滿凍瘡,寒風吹徹,耳朵凍得紅腫。盡管如此,大夥仍不願困在屋裏,四處闖蕩,尋個避風處,圍在一起鬧哄哄的撿柴燃燒火堆。

令人驚奇的是,竹山腳那口母親泉卻蒸氣騰騰,溫潤如初,澄碧俊逸,如出神靈。這口泉井冬暖夏涼,經年不息,在冰天雪地的嚴冬,給人們以無限溫暖與慰藉。

故鄉的冬季,冰雪寒霜,大地蕭索。那朝夕相伴,簡約而又拙樸的火籠兒,溫暖著一代又一代大山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