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現代哲學還剩下什麼(1 / 2)

廣義的形而上學與狹義的形而上學

劉:最近,汪子嵩先生接受《文彙報》的采訪,他談到:古代哲學的許多問題已改由各個具體科學進行精確研究,哲學漸次退出這些領域,所謂哲學——智慧,還留下什麼呢?他認為主要就是方法。李先生同意這樣的說法嗎?

李:這個問題也是時髦問題,即“哲學終結”問題。其實,當年恩格斯便說過:現在哲學隻剩下形式邏輯和辯證法了,其他都被各門具體科學所取代。這當然不是事實。哲學後來發展證明,又出現了尼采、維特根斯坦、海德格爾,這都是些重要的、很有貢獻的哲學家。

劉:當然,汪子嵩先生所說的方法,指的是不同的哲學思路,如理性的方法、經驗的方法、分析的方法、辯證的方法、解釋的方法,等等。但哲學好像並不隻是這些不同的方法而已,與這些方法相聯係的還有非常龐大的內容。

李:對,最根本的,是仍然還有廣義的形而上學。廣義的形而上學,恐怕是人類心靈的一種永恒追求,是對人生的意義、生活的價值、宇宙的根源……的了解和詢問,這既是理智的,也是情感的追求。

海德格爾提出“哲學的終結”,他講的是以希臘哲學為標本的、我稱之為“狹義的”形而上學的終結,是從古希臘以來的哲學的本體論,或者叫存在論,那是用思辨的方式探索Being(存在)的純理性追求的某種“終結”。他認為從柏拉圖到尼采,統統都是形而上學,都應該拋掉。所以他說哲學終結,思想開始。他說自己不是哲學家,而應該是思想者。他認為舊的形而上學沒有了。這都是指的狹義的形而上學。像胡塞爾、海德格爾都認為希臘哲學才算哲學,海德格爾甚至說隻有德語才配講哲學,這都指向超驗的純粹思辨。

從理念,到生活,到解構

李:事實上,自黑格爾以後,思辨的理性哲學碰到了各種挑戰,這個我已經講過,其中一支就是由費爾巴哈到卡爾·馬克思,這個大家比較熟悉。還有就是從尼采到海德格爾的那一支。當然還有從黑格爾到杜威——杜威的思想其實也是從黑格爾主義那裏出來的,他們都把眼光從理性的、思辨的、絕對的東西,轉到“生活”、“生命”上來了。

他們都認為,現實生活,比康德、黑格爾的先驗理性和絕對精神,要更為根本。尼采為什麼到現在為止還那麼紅?因為他說:上帝死了,那個神的、絕對的世界沒有了。從柏拉圖開始,哲學家就把塵世的世界和理念的世界(和基督教結合後就是上帝的世界)分成兩個世界,並認為後麵那個理念的、非塵世的世界才是更根本,更本原的,塵世的世界不過是那個世界的模擬。真正的真理、邏格斯,是在那個世界。這個觀念一直保留到近代。康德有先驗理性,黑格爾有絕對精神,都是純理性的東西。按過去的說法,就是認那是第一性的。但是到馬克思,到杜威,到尼采,把這一切翻過來了。到維特根斯坦,到海德格爾,也是這樣,也是更強調我們這個生活的世界、塵世的世界。所以海德格爾和薩特都強調:存在先於本質,就是這個世界的人的此刻實存,是先於本質的東西。維特根斯坦也認為:語言形式來自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