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發展的可持續性(3 / 3)

②以公平原則指導企業價值觀。這個公平有兩層含義:一是指一般意義上的代際之間的公平,即當代人不能斷子孫路,吃子孫糧;二是同代人之間的公平,即不同地區、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產業、不同部門的人之間應形成一種公平的意識,一方發展不能以犧牲另一方的發展為代價。

2.樹立正確的資源使用觀

企業的發展離不開一定的社會環境,企業與環境的關係猶如舟與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任何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謀取企業自身發展的行為都是不可取的。

①企業必須擔負起環境保護、環境管理的責任。Davis(1991)認為企業目前最大的挑戰有二:一是如何讓企業奠下百年根基,達到永續發展;二是麵對全球綠色意識高漲的社會現實,企業必須同時兼顧內部的發展與外在環境的保護與改善。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要堅持改善生態環境與發展生產相結合,摒棄先汙染後治理的觀念,加強環境保護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加快環保科技成果的篩選、評價和推廣,重視引進國外先進科技成果,做到生產與環保同步進行。

②企業必須擔負起合理利用資源的責任。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環境承載能力較弱,是中國的基本國情。這就要求企業要推進資源綜合利用,提高現有資源的綜合利用率。針對傳統的高消耗和先汙染後治理的發展模式和鋪張浪費的消費方式,根據可持續發展思想,要製訂資源永續利用,社會、經濟健康發展,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的環境與發展戰略,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依托技術進步和科學管理,發展低汙染、低消耗、高產出的產業。要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厲行節約,加強環境保護,重點是要防止汙染,以達到經濟建設、社會建設和環境建設的全麵協調發展。

③以“循環經濟”價值觀指導企業生產。20世紀70年代,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成為全球性意識,循環經濟開始萌芽;90年代後期隨著製定21世紀議程行動計劃,循環經濟理念引起中國專家、學者和高層領導重視,21世紀初中央領導明確倡導在中國發展循環經濟。黨的十六大提出:“發展循環經濟是我國解決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矛盾、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有效手段,是實現新型工業化的重要途徑”。

與傳統經濟形態中“資源——產品(排放物)——廢棄物”的物質單程流動截然不同,循環經濟在經濟運行過程中形成“資源——產品(排放物)——再生資源”的物質反複循環。循環經濟的實質是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盡可能小的環境代價實現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發展循環經濟必須牢牢把握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減量化,指在產品生產和服務過程中盡可能減少資源消耗和廢棄物的產生,核心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再利用,指產品多次使用或修複、翻新和再製造後繼續使用,以延長產品的生命周期,防止產品過早地成為廢棄物;資源化,指廢棄物最大限度變成資源,變廢為寶,化害為利,關鍵是減少廢棄物的排放。

3.建立節約型發展的價值觀

事實證明,企業合理利用資源,承擔節約、環保責任,有助於提升企業的持續發展能力和競爭能力。Danish Steel Works是丹麥一家具有50年曆史,以金屬廢料為原料的鋼廠。丹麥環保署所實施的法規相當嚴格,企業必須連續監測汙染物排放狀況,並向政府申報,符合所有的法規才可以取得營運許可。該公司從以下方向來擔負節約責任:以廢料為原料;使用“綠色會計製度”(green accounts)。這不僅使企業的形象大幅改善,招募到最佳人才,而且從1991到1995年間,Danish Steel Works的營運獲利率為8.7%,報酬率較許多Fortune 500大企業還好。

節約不僅僅是一種美德,還是一種責任。建設現代化的節約型企業,就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不斷推進精益生產。企業在生產活動中,要有意識地貫徹節約觀念,響應國家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國家的號召,做到節能、節材、節水、節地。構建節約型的企業文化,同樣要從領導、幹部、黨員等管理人員做起,培養每位員工的節約意識,形成良好的節約習慣。人人都要講節約,事事都要講節約。隻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節約氛圍,積少成多,企業的成本會因此而大大降低。

第四節 保持企業文化發展的可持續性

一、樹立科學發展觀,以科學發展觀指導企業文化的建設

價值觀是行為的支配者,有什麼樣的價值觀就會產生什麼樣的行為。傳統工業文明的價值觀念隻從眼前利益出發,導致了生態惡化、環境汙染。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徹底揚棄和超越傳統的工業文明價值觀,從社會的角度來審視自己的價值觀。

科學發展觀是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是適合我國國情、順應時代潮流的發展觀。它為企業文化建設確立了實踐的標準,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因而,對於現代企業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1.科學發展觀的內涵

2004年3月10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發表講話,闡述了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和基本要求。

科學發展觀,就是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和可持續的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麵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全麵發展,就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麵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麵進步。協調發展,就是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相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麵相協調。

2.堅持以人為本,樹立科學的價值觀

現代企業應該把人視為“組織”人,把整個企業視為人的協作團體。強調要從企業組織這個整體出發,形成一種環境,塑造一種文化,使企業上下之間、員工之間互相信任、互相協作、真誠相待,從而使企業全體員工產生一種責任感和獻身精神。先進的企業文化建設應該堅持“以人為本”,使傳統的單純依靠外部激勵和強製性約束的員工產生發自內心的自我激勵和自覺約束意識,從而大大增強企業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戰鬥力。

二、以學習創新為動力,推動企業文化的持續發展

企業文化既要保持一定的穩定性,又不能永恒不變。企業文化中具有戰略性、前瞻性、綱領性的發展戰略,應作為企業文化的永久成分,與企業的標誌名稱一起成為企業的無形資產。而某些基於企業過去的實踐經驗所總結出來的“經營信條”和“成功之道”,可能會隨著時代的發展,不再適應當前以及未來的競爭環境。不能及時對自身的企業文化加以“揚棄”,企業勢必走向僵化乃至衰落。因此,企業文化一經建立就應與各方麵緊密聯係、協調運作,隨著企業外部環境與內部條件的變化而不斷調整,學習與創新才是企業文化建設永恒的主題。用動態的思想指導企業文化的建設,在未來企業競爭中將顯得越來越重要。

1.要努力構造創新型的企業文化

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斷發展變化著的,企業也不例外,這就決定著用以指導企業發展的文化層麵,必須不斷融入創新因素,才能適應企業發展的時代要求,最終促進企業健康成長。

①創新型企業文化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依托。創新型企業文化是指創新已經成為企業的共識,上至管理人員,下至企業員工,都積極創新,敢於進取,敢冒風險。可以說,創新思想已滲透到企業上上下下,並轉化為一種行為習慣。在市場競爭風雲變幻的今天,惟有不斷創新,企業才能生存,才能獲得持續發展。

②創新型企業文化帶動企業文化理論創新。在創新型的企業文化氛圍下,企業不斷進行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當企業內外條件發生變化時,就會要求企業文化相應地進行調整、更新、豐富、發展,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依靠文化推動生產力發展,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創新型的企業文化能推動企業文化的理論創新。

③創新型企業文化要求企業文化的理論創新。要形成創新型企業文化,即使創新成為一種共識、一種習慣,本身就是一種企業文化形成的過程。這種“創新”企業文化的形成當然需要“創新”理論的指導。因此,創新型企業文化必然要求企業文化不斷進行理論創新。

2.通過學習型企業建設,推進企業文化的理論創新

知識的全麵更新是跨入21世紀的必要條件。企業要想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必須加強自身的學習。在企業文化建設過程中樹立學習理念,通過提高素質、強化學習意識、培養學習能力,全方位創建學習型企業,促進員工思想觀念不斷更新、學習力與創造力不斷增強,為企業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持。

①以科學理論為指導,積極探索學習國內外先進的企業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論,在企業改革與發展的實踐過程中,著力培育和弘揚有個性特色又符合自己實際的企業精神,努力創造和構建與時俱進的企業文化,並不斷推動企業文化理論的創新。

②解放思想,開放觀念,培育企業自己的創新機製和創新人才,積極挖掘企業潛力,在創新過程中及時進行總結,歸納經驗,實現企業文化理論創新。

3.與時俱進,及時進行企業文化的理論創新

理論是實踐的先導,隻有以創新的企業文化理論指導企業文化建設,才能真正體現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

①緊跟時代潮流,樹立“節約型發展”的價值觀,創建以循環經濟為指導的文化體係。循環經濟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為原則(稱為“3R”原則)的經濟增長模式。與傳統經濟“對資源的高開采、低利用,汙染物的高排放”相對,以“3R”原則為核心的循環經濟展示出的特征是“對資源的低開采、高利用,汙染物的低排放”。目前,“循環經濟”已成為國家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舉措。因此,作為社會經濟係統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企業有必要以此理念作為指導,不失時機進行企業文化的理論創新,以樹立企業在社會公眾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②結合企業內部實際情況,進行企業文化的理論創新。無論塑造什麼樣的企業文化,最終目的隻有一個,就是服務於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因此,隨著企業實際情況的變化發展,企業的文化也應該隨之發生改變。在企業全力進行各項創新時,企業文化理論創新更應先行,起到指導的作用。

三、實現企業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企業文化可持續發展是指在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充分重視企業文化的作用,通過企業文化建設形成自己特有的核心價值觀,並根據時代發展和實際情況的變遷,對企業文化進行變革,留其精華,棄其糟粕,使企業核心價值觀能夠得以延伸、豐富和發展,從而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實現提供精神動力。

具體說來,企業文化的可持續發展需堅持以下幾個方麵的原則:

1.係統性原則

這個原則要求時刻有係統意識,即既要看到企業是社會大係統中的一個子係統,又要看到企業本身是一個複雜多變的係統。從這個角度出發,企業文化首先應該保持與社會係統的一致性、同步性,在可持續發展的世界潮流中堅持同一方向;同時又應看到作為一個係統,企業雖處在不斷變化之中,但前後是有一定聯係的,因此企業文化也應該既靈活機動,又堅持原則。

2.連續性原則

不能滿足於企業現狀,要有遠大的理想和堅定的目標,根據企業發展規律,對企業的未來進行長遠的思考,把今天的努力作為達到明天宏偉目標的前提,力爭既保證工作的方向,又保證工作的動力和熱情。

3.協調性原則

在企業內部既考慮到現實發展的需求,又放眼未來,製定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同時還要考慮企業持續發展同社會持續發展之間的聯係。

總之,企業若想長久不衰,必須實現企業文化的可持續發展;保持企業文化可持續發展,是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要求。

參考文獻:

1.黎群,企業文化建設100問,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2.Davis,J.R,et al.Protoype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Analyzing of Catdchment Policies[J].Water Resour Plng Mgnt,1991,117(4):399~414.

3.黃娟,企業可持續發展研究綜述,江漢論壇,2004(5).

4.李盛竹,王永,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生態觀,價值工程,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