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是因為我對企業文化有過一些研究,出版和發表了一些圖書和論文,翻譯整理出版了一些國外關於企業文化研究的名著,所以紀德尚、丁億主編請我為《21世紀企業成長與先進企業文化建設研究》一書作序。其實,企業文化理論從產生至今不過二三十年時間,我對它的研究也很粗淺,企業文化的發展需要更多人的努力研究和實踐。

企業文化是企業管理學和文化學的交叉學科,它產生於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當時由於西方許多企業的內外部環境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傳統管理模式的缺陷日益明顯,客觀上要求有新的理論產生。同時,許多學者敏銳地發現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日本經濟發展異常迅速,到了70年代,美國企業界日益受到來自日本的挑戰。美國人對造成日本“奇跡”的“東方魔術”驚歎不已,渴望學習日本企業的成功經驗。於是,71代末80年代初,在西方企業界掀起了一場日美管理比較研究熱潮,這個熱潮催生了企業文化理論。但至今,關於企業文化的概念範圍和特征的問題,尚沒有一個較為一致的看法。

我理解的企業文化是一種從事經濟活動的組織之中形成的組織文化。它所包含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等意識形態和物質形態均為該組織成員所共同認可。廣義的企業文化是指企業物質文化、行為文化、製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總和,狹義的企業文化是指以企業價值觀為核心的企業意識形態。企業文化是企業家和企業全體員工的精神家園,它可以改善企業內的信息溝通、人際關係以及決策的製定,幫助企業創造新的氣氛,以適應競爭日趨激烈的企業環境,形成高度靈活的應變能力,從而給企業帶來有形的和無形的、經濟的和社會的雙重效益。關於企業文化的意義,我在《企業文化》一書第四版中將其集中歸納為兩個方麵,一方麵是為了保證企業的生存,使企業組織具備不斷改進的能力,提高企業組織的競爭力;另一方麵,是為了實現個人職業生涯與企業總體目標的真正融合,使人們在工作中體會生命的意義,使員工個體得到全麵發展,同時使企業整體得到可持續發展。

同時,我在《企業文化》第四和第五版中提出了一個新觀點即應當把企業社會責任作為新時期企業文化整合和再造的重要內容。很高興,我的這一觀點得到了從事社會學教學和研究工作多年的紀德尚教授的認可和支持。這一點在本書中也有鮮明的體現。

現代企業的競爭已從產品平台的表層競爭轉向深層次的理念平台的競爭。任何企業的產品競爭力都是企業競爭力的最直接體現,圍繞產品競爭力做文章是提升企業競爭力的關鍵。而產品競爭力是由技術競爭力所決定的,技術競爭力又是由製度競爭力所決定的,而製度無非是物化了的理念的存在形式,沒有正確的理念就沒有科學的製度。所以說,理念決定製度,製度決定技術,技術決定產品。先進的企業在於導入先進的理念,海爾的張瑞敏在創業年代首先提出的就是企業文化先行,企業理念先行。

進入新世紀,企業發展的內外部環境繼續發生著更為深刻的變化,伴隨這種變化的是企業文化在企業生存和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凸現。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泰倫斯·迪爾和麥肯錫谘詢公司顧問愛倫·肯尼迪在《企業文化——企業生存的習俗和禮儀》一書中,用豐富的例證指出:傑出而成功的企業都有強有力的企業文化,即為全體員工共同遵守,但往往是自然而然約定俗成而非書麵的行為規範,並有各種各樣有力宣傳、強化這些價值觀念的儀式和習俗。正是企業文化,這一非技術、非經濟的因素,導致了這些企業的成功。企業文化影響著企業中的每一件事,大至企業決策的產生、企業中的人事任免,小至員工們的行為舉止、衣著愛好、生活習慣。在兩個其他條件都相差無幾的企業中,由於其文化的強弱,對企業發展所產生的後果就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