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出身農民,與中國大地上千千萬萬的農民心理一樣,隻要能夠有飯吃,維持生存,就不會產生改變的思想,除非窮困到了極點,無法生存,才豁出去幹一場,造反。然而,當生存的需要得到滿足後,當生活富裕起來後,當一切重新走向正規時,這種農民的保守心理就再次重現,成為決定性力量。朱元璋本人的“重農”思想極為濃厚,相比於漢、唐、宋時的帝王們,他的一些思想行為顯得非常小器、封閉、保守:洪武時期的皇宮大院裏,隻要有空地便都栽上了菜,宮中菜蔬自給自足,還將“禦花園”改名為“禦菜園”,朱元璋本人更是以蔬食為主,省吃儉用,閑暇之餘便組織宮人種菜——這種農民樸素而封閉的思想,無疑強化了皇帝自身心理的保守。
在農業社會中,人們隻需要按照上天的規律,定時播種、收獲,年複一年,日複一日,循環往複,千百年來都是這樣。在農民的思想裏,隻要遵循上天的意思,就能定期得到物質的回饋。一切農作物的生長都需要最穩定的環境,不要變化,這是最好的選擇。老祖宗傳下來的種植方式,已經足夠讓農民生產出糧食來,不需要再為某種額外的需要而去改良、變化。這種農業思想,相比於西方的海洋文明、商業思想,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世界觀。西方文化起源於希臘,那是一片貧瘠的、隻能生產橄欖和葡萄的土地,人們沒有糧食,所以必須把葡萄和橄欖與外界交換,進行貿易,才能獲得生存的必需品,這種不斷與外界交流、吸收外界文化的思想,奠定了西方人進取的精神,這是東方人所欠缺的。
縱觀中華兩千年,漢唐時代的大氣,源自於與西域、北方民族的不斷融合,奇風異俗的交流。奠定強漢的諸多戰爭物器如弩、良馬等都來自於外族的傳入,展現盛唐輝煌的諸多藝術如唐三彩、胡琴、琵琶、樂曲等都歸功於胡漢風俗的融合,而契丹、女真等少數民族由於有了漢文化的輸入、漢族先進生產力的傳入,則衍生成了強大的半奴隸半封建的侵略國家——可以說,生物界中的“雜交優勢”是完全適應於人類社會的。今天的諸多新型農產品,超大的蘋果、豔麗的葡萄、多產的水稻、保質期穩定的蔬菜……這些優勢農作物莫不來源於“雜交”,而非“純種”。極端地說,在生物學上,“純種”的物種是生命力不能長期延續的,最極端的例子就是——近親結婚,導致生命的缺陷越發眾多,乃至毀滅,或是嚴重缺陷。
朱元璋所寫的《大誥》,規定全國的村子每月初一、十五都要在土地廟集會,接受思想政治教化,還規定每個鄉都要有專人敲打木鐸,高聲叫喊:“和睦鄉裏,教訓子孫,各安生理,毋作非為!”到五更時,又派專人在城門樓上高聲唱道:“創業難,守成又難,難也難!”所有的鄉村都要選派有聲望的老人每月宣講道德規範,每到農忙季節,人們還必須在鄉中老人的監督下黎明即起忙碌農活。朱元璋對人民的控製力,無論從思想上還是製度上,都大大超過以往皇帝,他製定了許多規章,限製人民自由流動,《大明律》規定“農業者不出一裏之間,朝出暮入,作息之道相互知”,任何人離鄉百裏,都必須持有離鄉證明,不然就作為罪犯關押起來。
這種農民式保守的思想,成了維護專製政治的最好催化劑。
大明帝國的締造者,朱元璋,這個典型農民心理的帝王,他以及他身後的子孫們,極大地加速整個國家向保守方向發展:排斥外人(誅殺功臣)、集中自己朱姓一家(分封子孫)、對外人的極大不信任(設置特務機關、強調皇權正統、猜忌、文字獄、中央集權)、保守穩定(倡導八股文)、低賤者一旦富貴的報複發泄心理(嗜殺、各種酷刑的興起)……
在朱元璋的一手打造下,大明王朝興起了“特務政治”,設立了巡檢司和錦衣衛,分別對百姓和官員進行嚴密監視:巡檢司遍設於各府縣的關口要道,盤查行人,抓捕盜賊;錦衣衛是直屬皇帝的特務機構,被用來嚴密監視朝廷文武百官,特務們按照皇帝的意思私下打探軍情民意,凡是有一點對皇帝不利的言論都逃不過他們的耳目,官吏們也不敢隨便過問他們的事情,隻要流露出對他們的不滿,都有可能被抓去受刑,而明朝的酷刑繁多,諸如杖刑、夾棍、刷洗、油煎、灌毒藥等等,把人折磨得死去活來,生不如死,製造大量冤案錯案,人心惶惶,人民的生活、思想在這種高壓政策下顯得枯竭、萎縮。
有了朱元璋的榜樣,明朝的皇帝們都跟著紛紛效仿,明成祖朱棣似乎更有過之而無不及。有明一代,錦衣衛、東廠、西廠等諸多特務機關活躍,在官場、民間各個角落充當皇帝的耳目,鉗製人們的思想,這種專製政治深入到國家的各個角落裏,無疑壓製了自由思想,比之宋朝時期寬鬆的言論環境已是大大地退步了。
§§四 文官群體的價值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