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武將的悲哀:從楊業到嶽飛(2 / 3)

君子館戰役是宋初一次有名的戰役,事後劉廷讓和李繼隆都受到嚴厲的處罰。但我們可以反思一下,連這樣的將帥之間都不能團結一心,在大敵當前時相互冷落,宋軍內部的鬆散真是可見一斑了。

宋朝的武將是悲哀的,軍事上的連番戰敗,國土淪喪,武將越發受到冷落,潛意識的自我放棄心理越發嚴重。優秀的將領尚且各自為政,那麼平庸的將領就更不能作戰。

隨著時間的延續,宋太祖、宋太宗兩位開國皇帝都已逝去,對遼人的戰爭也愈發顯得勢弱。宋真宗即位後,前朝的諸多優秀將領都老的老、死的死,北方重鎮高級指揮官的人選上出現了巨大缺口,新提拔起來的將帥都是經驗不夠、閱曆淺薄之人,甚至有諸多是宋真宗“任人唯親”選取上來的。

這些人資質平庸,難堪大任,比如傅潛其人,隻因為他是太宗潛邸的舊僚,憑“資格老”就當上了河北三路行營指揮使,鎮守定州、鎮州、高陽關三個重要關口。

後來遼軍南下,攻陷城池,大肆搶掠,這位傅潛將軍竟然大搞“鴕鳥政策”,一味地壓製手下,閉壘自守,並對下轄城池發來的告急文書一概不理。當時傅潛的下屬們都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躍躍欲試準備出擊,可是怎麼也等不到主帥發布命令,有人主動請纓,竟被傅潛大罵一通。麵對宋軍的無所作為,遼軍更加肆無忌憚,攻破了狼山諸砦,又攻遂城、祁州、趙州等地,把河北大名府一帶攪得天翻地覆。

諸將們實在是受不了了,再三強烈要求傅潛發兵,傅潛卻依舊埋頭自閉。乃至大將範廷召氣憤之極,跳起來大罵:“傅潛你窩囊得連個老婦人都不如!”傅潛卻自我辯解道:“我是為了避其銳氣罷了。”範廷召沒有辦法,隻好自己率小部分人馬迎戰,後果當然是大潰而歸,整個河北也都慘遭遼軍蹂躪。

宋廷壓製武將,沒有優秀人才,竟然讓傅潛這樣的人擔任高級軍事將領,推延時日,畏戰避戰,真讓世人恥笑也!後來宋真宗也惱恨不已,直接把傅潛下獄充軍。

這樣的事件發生不隻一次,在“澶州之戰”時,另外一名將領王繼忠,本人毫無軍事眼光,也隻因為曾是宋真宗的貼身護衛,就擔任雲州觀察使,後被契丹人生擒,轉而投降並為遼國效力。宋廷卻以為他戰死殉職,宋真宗悲痛之後,下詔追贈他為“烈士”,後來當這位投降的王繼忠代表遼國前來談判時,讓宋廷滿朝文武啼笑皆非。

時隔千年,我們看這些故事時,或許隻是極具諷刺的笑話。但一個國家如果在強敵麵前總是以這種窩囊的狀態呈現,就顯得極為可悲了。國民不僅會對政府、軍隊喪失信心,更會喪失自尊心,從而導致整個群體心理上的衰落。宋王朝長期寄望於用金錢換和平,自我麻醉,使軍隊更加鬆散無能,“卒驕將惰,糧匱器朽”,怎麼不連連打敗仗?

按照宋軍製度,隻有禁軍才是中央正規軍,每逢作戰都是這些軍隊作為主力,禁軍番號繁多,又每隔三年要在全國各地輪換一次,掌管禁軍的將領們也常常被調換,尤其在軍隊大規模作戰之前,將領們常常被委派到自己不熟悉的軍隊,目的就是為了防止“武將造反”。

這種體製使得宋朝軍隊“兵不知將,將不知兵”,兵士們不了解自己的統帥,將領們也對手下的士兵沒有多少感情,培養不出統一的士氣。

相比較漢唐時期,軍事上優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軍隊都是長年固定駐紮在某個地區,尤其是邊疆軍隊,更不能輕易調動,將領們由於長期帶領自己的隊伍,對手下士兵熟悉、了解,有深厚的感情,一旦作戰,都相互配合默契,因此贏得更多勝算。

我們可以反觀南宋初年:嶽飛、韓世忠的軍隊為什麼能所向披靡,一反宋軍常態,擊敗強悍的金兵?

這也是從製度上找原因:北宋末“中央禁軍”已被打亂,朝廷不得已隻好允許將領們組建自己的軍隊,並停止了以文人作監軍的製度。這大大增強了將領們的軍事自主權,嶽飛等人也正是在這種特殊情況下才得以擁有穩固的“嶽家軍”,可以自行招募,不受製約,“止委製置使嶽飛措置”。

自建炎四年後,嶽飛通過自行招募農民,收降土匪、俘虜偽軍等手段組建了一支自己的“嶽家軍”,軍隊數量擴大到數萬人。而後在建康大敗金兵,斬得耳戴金、銀環的女真人頭一百七十五級,活捉女真軍、渤海軍四十五人,“金兵橫屍十五裏”。又在龍灣鎮以騎三百、步兵二千破敵,與韓世忠的“韓家軍”重創金兵,女真人被斬的“禿發垂環者之首無慮三千人”,實現了四年前老將種師道的“(江河)半渡邀擊金軍”的遺願。

自宋朝建國一百多年來,大宋軍威還是頭一次這樣振奮,也證明了宋軍並不是能力不行,隻要朝廷給予更多的主動權,將士們就能奮勇殺敵。此後南宋各路軍隊越戰越勇,一時間,金兵統治下的百姓揭竿而起,激昂異常。南宋四大“中興名將”嶽飛、韓世忠、張俊、劉光世都有自己的部隊,在川陝一帶還有吳玠、吳磷兄弟的長期經營,正是這些將領們得以有自主權,使抗金戰爭節節勝利,一展大宋雄風,真乃“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