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鬆讚林寺,彩雲之南的小布達拉宮(1 / 1)

鬆讚林寺,彩雲之南的小布達拉宮

行者無疆

作者:澤丹卓瑪

一直的向往,就是可以去到布達拉宮,朝聖那座日思夜想的紅宮殿宇。然而時至今日都未能成行。於是,前往有“小布達拉宮”之稱的鬆讚林寺,便成為了我此次雲南之行最為重要的目的。

雲南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噶丹鬆讚林寺

對於了解藏傳佛教格魯派的人,噶丹鬆讚林寺,早已熟識於心。這座曆史久遠的古寺,是川滇地區黃教的中心。同時,也是雲南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倘若將時光追溯到清康熙年間,那時執掌黃教的,就是那位曾用一生精研佛法,且有著政治家、史學家與醫藥學家美譽的活佛,五世達賴——阿旺羅桑嘉措。觀想曆史,不得不說,在那個政權動蕩的亂世,在那個各派紛爭的年代,正是因為他的與遠見,才使得格魯派深入到幾乎每一位藏民的心中,成為後期藏傳佛教中的唯一主導,成就了其他派別所無法企及的領袖地位。當時的他,為了宣揚佛法教義,擴大宏大黃教在藏地的影響力,穩固黃教在藏區的主導位置,在奏請康熙皇帝批準之後,將內地皇家所賜予的全部金銀財富,用來在前後藏各地修建十三座黃教寺院。史稱“黃教十三林”。作為黃教十三林之一,這座大名鼎鼎的鬆讚林寺,更是出自這位活佛的親自占卜、選址、指導修建並賜名。

金色宮殿,宏偉壯觀

遊客大廳內,並不似其他景區那般的嘈雜、喧嘩。如很多國家公園一般,需要轉乘景區內的觀光車去往最終的目的地。因為是淡季,而且時間已臨近傍晚,那一時的遊客並不是很多。3分鍾的車程,穿越了當地藏民居住的村落後,便抵達了鬆讚林寺的乘降點。

我下車轉身的那個瞬間,簡直被眼前的場景所震撼了。遠遠望去,映入眼簾的是被群山環繞、依山壘砌的那座巍峨壯美的金色宮殿。在碧空萬裏之下,流光溢彩,熠熠生輝。

我快步靠近,大門左右是兩幅巧奪天工,豔麗奪目的壁畫。步入門庭,再看裏麵的門廊與吊頂之上的繪畫與雕刻,更是豔麗絕倫。那種視覺上的衝擊力,足以令每一位到訪者驚豔。由於是藏傳佛教的寺院,在習俗方麵會有差異與不同,所以,每當參觀者與朝拜者到來,都會有當地的講解員陪同進入。

穿越大門,是一條長長的石板路與階梯。道路的兩側,有200多座僧侶的住所,都是典型的藏式建築,古樸、整潔。乳白色的牆麵,藏紅色的裝飾。高矮錯落,層疊有致。每一棟,每一間的僧舍,都是由經濟實力較強的家族或村寨捐資修建的。

在平原生活得太久,亦不敢太過心急地拾階而上。於是,縱然我期待許久,也須緩緩而行。途中,時而與一兩隻悠閑的小狗小貓碰麵。有的無視我的存在,轉身而去;有的在與我相互對視幾秒之後,繼續臥下身子曬太陽,悠然愜意,自在相得。

站在半途的台階之上,眺望群山,遙望那一汪清澈的聖湖之水。這個季節,沒有嬌豔的花朵盛開,亦沒有草色青青。看到的隻有遠山之間藍藍的清冷,還有湖麵之上,那一大片被陽光照耀得閃閃發亮的銀光。聽一位年輕的藏族男子說,有緣之人,可以在湖水的倒影之中看到自己前世的影子。

147級台階,看似近在咫尺的路程,在停停歇歇間,走了近20分鍾。終於到達了三座大經殿前的那片空地。抬頭仰望,碧空萬裏之下,鍍金銅瓦的屋頂之上,金鹿、金法輪、勝利金幢、金寶塔和布幡。還有那殿簷屋角處的鎏金套獸……都是如此的精致而虔誠。

做一名虔誠的朝聖者

藏族,是一個普世信仰的民族。每年,都會有大批的朝聖者,帶著對神靈無比的崇敬來到這裏,用身體丈量著虔誠,三步一拜地磕下等身長頭。有些人,甚至會用幾年時間,朝覲在寒冷無盡的天路,不惜失去生命。隻祈求,隻願念,那一年的那一朝,能夠拜伏在布達拉宮的經殿中,用雙手親自點燃一盞酥油燈。

是的,就是會有這樣的人。他們願意不惜用生命去苦修,用旁人看來是自虐的方式去苦行,不為物質、金錢和權勢,隻為信仰。這些人衣衫襤褸,塵垢滿麵,然而他們卻目光明亮,神態平和,舉止謙恭。他們用一生的堅持與堅定去開啟通往香巴拉的通道。人世的幸福,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甘苦自知。所以,就讓我們,帶著善意與笑容去看待,收回那些費解與非議吧。

跟隨著入訪者與朝拜者一同進入到經堂之內,將那隻一直佩戴並從不離身的銀鐲交予到上師手中,接受他的誦經與護念。開放心靈的大門,跪拜在那裏,接受他的灌頂與加持。然後,按順時針的方向去頂禮膜拜每一尊佛像。在佛前深深地拜伏,傾訴,許願。

那一刻,頓感心靈的釋然。那一刻,滿心的寧靜與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