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捷克·克魯姆洛夫 去那中世紀的波希米亞(2 / 2)

從13世紀開始,依山勢而居的克魯姆洛夫城堡就從來沒有停止過擴建和整修的步伐。現在它是波希米亞地區僅次於布拉格城堡的第二大城堡。捷克絲絨革命之後,小鎮最後一次經曆全麵整修,人們恢複了它18世紀之前的風貌,修複了殘舊褪色的彩繪和龜裂的牆壁,扶正了傾斜的尖頂和房屋廊柱,彌補了破敗的石板路和有缺口的瓦簷。一個包容地見證了從中世紀中後期到民族國家主義複興變遷的小鎮,再次展現在世界眼前。

沿著伏爾塔瓦河北岸的拉特然(Latran)街一路向上,會經過兩排臨街商店,裏麵出售捷克手工玩偶、旅行紀念品、波希米亞裙子和襯衫,也有冰淇淋店、餐館和咖啡館。就算再狹窄的一家店鋪,都不要小看它的曆史和來頭,在牆壁上你會發現羅森堡家族的五瓣玫瑰標誌,那是小鎮榮耀的象征。

沿著拉特然(Latran)街向北盤上山坡後,你會看到一座塗著紅漆的鏤刻花紋的鐵門,那就是克魯姆洛夫城堡的入口。進了門就到了城堡五座庭院中的第一庭院,它的西北側是一片露天市場,當地人在這兜售甜點、小吃、波希米亞陶罐和紀念品。因為進入城堡室內參觀需要提前預約時間,所以早些到達逛逛市集也是不錯的體驗。

到達第二庭院需要穿過兩座拱門,拱門之間是一條兩側豎立著雕像的小橋,橋下可不是什麼河水,而是飼養著的兩頭熊。克魯姆洛夫城堡養熊的傳統來源於第二手領主羅森堡家族,其母係的一支來自於意大利奧爾西尼(Orsini,捷克文母熊的意思)家族,也因此其母係被視為熊的化身。

進入第三庭院需要再往前穿過一條城下拱廊,更為考究的石板以廣場排水設施為中心,在地麵上輻射出美麗花紋形狀。庭院一側擺放著古老的銅炮和石質炮彈,另一側的屋門上懸掛著鹿、熊和野豬的雕刻頭像。從第三庭院向西走上一段有石質矮護牆的坡道,是一座擁有幾何形穹頂的羅馬式過廳,同樣點綴著五瓣玫瑰的頂壁畫。透過過廳的瞭望口,你可以把包括聖維特教堂在內的克魯姆洛夫小城全貌盡收眼底——甚至還可以囊括進彩繪塔,找一個這樣的角度並不困難。經過過廳再往裏走,就到了城堡內庭,你將在這裏的一道小門處,等待進入城堡內部預約時間的到來。

在建設克魯姆洛夫小城100年之後,城堡的領主維提克家族日益衰敗,很難說這是否與城堡建設的巨大消耗有關。接手的戚族羅森堡家族,將城鎮和家族都經營到了繁榮的極致。每個房間都安置有高至屋頂的壁爐,壁爐內修隱秘煙道,既可以取暖又不影響居所環境;來自比利時的羊毛掛毯花紋精美針織細密;龐大的熊皮標本置於屋中地板,守護著城堡主人和他的母親;輪距寬闊的黃金馬車自鑄成以來隻使用過兩次,一次是迎接大主教,一次是迎接波希米亞國王的到來。那段時間也是文藝複興建築的全麵興建期,許多當年已存的羅馬風格建築被修改和重建。而早期巴洛克建築和洛可可浮華裝飾的影子,也伴隨著羅森堡家族的繁榮一同進入城堡。這種繁榮一共持續了300年。

1601年羅森堡家族最後的繼承者因為債台高築,將包括克魯姆洛夫在內的財產賣給了奧匈帝國皇帝魯道夫二世,哈布斯堡(Habsburg)家族正式成為城堡的第三任主人。這種出賣多少有些悲情主義的無奈意味。皇帝將自己對於文藝複興藝術的熱愛,傾注進這座城堡中,即使由他直接導致的30年戰爭(1618~1648年)很快到來,克魯姆洛夫依然幸免於難。但是皇帝的後代並不像他一樣如此熱衷於城堡,戰爭還未結束,愛根堡(Eggenberks)家族就成了城堡的新主人。再次經過了將近一個世紀(1622~1719年)的歲月,來自德國的史瓦森堡(Schwarzenbergs)再次接手,成為克魯姆洛夫城堡最後一任深具影響力的私人所有者。

現在的克魯姆洛夫城堡歸屬捷克國有,但你仍然可以從走廊兩側上的曆代家族畫像和族徽中,讀懂它如煙的往事。當城堡管理員用沉甸甸的鑰匙將身後厚厚的木門鎖閉,遊客聚攏在庭室中間,故事被一遍遍地重述。克魯姆洛夫城堡榮耀的曆史,也就永遠不會被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