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善大愛:夏誌國和陳玉珍夫婦
開篇
作者:馬揚
14年來,生活在吉林省長春市、年近60歲的夏誌國和陳玉珍夫婦用辛苦攢下的積蓄,走訪了吉林省30多所鄉村小學,為8000多名學生送去了近60萬元的文體用品。
走進夏誌國夫婦經營的不足5平方米的辦公用品商店,盡管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但記者仍然是吃驚不小。這個支撐這對夫婦倆14年捐助的小店,竟然僅僅是一個樓房一樓至二樓之間、寬不足1米的狹長樓梯式的通道,其間放一張小凳子,別人就根本無法轉身。所有等待銷售的筆、本、墨水、塑料夾等辦公用品,都被夫妻倆一路順著樓梯摞到房子頂部,中間隻留著一條不足40厘米的過道。
“不小了,我挺知足。”坐在門口的凳子上,59歲的夏誌國一臉滿足,旁邊放著雙拐和電暖氣。“我的股骨頭壞死了,現在靠拐走路,不過,這不耽誤我和老伴給農村學校的孩子們捐文具。”
談起自己多年來的捐助行動,夏誌國說,1998年的一天,他在新聞報道中看到了一張圖片——“大眼睛”。“我記得,圖片中的女孩,眼睛很大,短頭發,右手拿著筆,緊盯著前方。那張圖片太感人了。”夏誌國想起自己和妻子的童年,覺得沒有條件的農村孩子上學太難,所以就下定決心,要幫助這些孩子。
回想起自己第一次捐助村小的情景,夏誌國至今曆曆在目。“1998年那天,我拎著3塑料袋文具走進了長春團市委的大門,一個工作人員問我要做什麼,我告訴他自己想給農村孩子捐點文具,工作人員問我要捐多少,我說就捐3車吧,對方一聽嚇了一跳。”
第二天,夏誌國將工作人員帶到了自己家,裝車的時候,陳玉珍站在小貨車上,夏誌國和幾個工作人員負責搬運,一箱箱本、鋼筆、鉛筆、橡皮被搬上了車,3輛小貨車裝得滿滿的,一個箱子緊挨著一個箱子。
“當我們把3車文具送到農村學校時,孩子們都高興壞了,看到他們歡天喜地地分著東西,我感覺特別特別幸福。”夏誌國說,自此開始,夫妻倆走上了捐助村小學生的道路,一發不可收拾。14年裏,他們共為農村孩子捐助近60萬元的文體用品,足跡達到了吉林省30多所農村小學,約8000名孩子受助。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平時,夏誌國、陳玉珍夫婦生活十分節儉,基本沒怎麼買過新衣服,直到現在,夫妻倆還共用著一個價值200多元的小靈通手機,午飯一般也隻吃盒飯。4年前,夏誌國患上了股骨頭壞死,行走特別不方便,走路隻能靠雙拐。患病後,他就不願意動了,更不樂意遠走。但在2010年9月份,他和妻子一起,又將積攢的文具送到了榆樹市土橋鎮的兩所學校。2012年的2月2日,他們再次將一車書包和文具送到了長春市雙陽區齊家鎮長嶺中心小學。
陳玉珍告訴記者,她家現在有一個長約5米的紅色名冊,上麵是2006年以來捐助的農村孩子的簽名。“現在已經有3000多個名字了,等到我們走不動的時候,我倆翻開冊子,回想起那些孩子的笑臉,感覺肯定不錯。”夏誌國說:“這個事一定得做下去,隻要孩子們需要,隻要他們學習好,我就高興。”
夏誌國、陳玉珍的愛心善舉在網絡和社會中引起強烈反響,眾多網友紛紛通過跟帖或微博留言,表達對二人的崇敬之情。
網友“以身相許”說,如果所有的人都像他們這樣,能夠堅持下去,讓所有條件允許的人定期拿出一點點愛心,這樣的愛就會包裹住我們的城市。網友“你還好呀”說,慈善需要耐心,是長期工程,一個人的力量雖然有限,時間久了,積攢的力量就會變強。這樣的慈善就叫“微捐”。
(摘自《現代快報》 作者:馬揚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