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修誌編史是時下多見而值得稱道的事。生活質量提高了,心情舒暢了,健康狀況正常,抽出些時間,把平生銘心難忘的往事寫下來,短則千言,長則萬言乃至十萬言,或成篇或成卷,給後人留下點紀念,比留下什麼別的更有意義。
《春天裏的四季》是在社會變革30年的曆史大背景中寫作,成稿於2010年6月的。作者是一位資深眼科醫生,從醫數十年,在悉心為患者解除病痛之餘,醉心於文學,寫作就成了她業餘時間的“最高享受”,偶有所感,便筆耕不輟,為的是明誌和抒懷,樂在其中。至於能否發表,她並不在意。但如若某些作品被報刊編輯相中而發表了,甚而在征文大賽中獲了獎(河北多家地市報紙發表了她的散文作品並獲獎),對她來說,則也不失為是一種慰藉。
本書包括散文(48篇)和詩歌(299首)兩部分,共10萬餘字2280行。《春天裏的四季》是散文篇中的主旨篇,3萬多字,也是作者的回憶錄,從少年時代的故鄉河北大名縣寫起,一直寫到2000年退休以後的家居生活。從中充分表達了她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對師尊的感恩之情,以及為人子、為人妻、為人母的血肉之情。特別在哺育和關心三個子女的成長成才上,不僅是細節的真實,而且有入微的敘述,令人感歎其真是慈母的三春暉啊!學校老師都知道她這三個孩子學習好,一身正氣,挺優秀,稱讚她教子有方,請她在家長座談會上介紹經驗,她卻謙虛地說自己一直懷著感激的心情,感謝教過她三個孩子的所有老師(如今她的長子被公派在國外任職,次子在北京創建了自己的公司,三女在美國哈佛大學讀完博士後,回國後在清華大學任教)。我想這既是她發自肺腑之言,也是她一貫不愛張揚、低調從事的做派吧。但是就讀者而言,這篇回憶錄難道不是一篇上乘的現代育兒經嗎?
散文篇除了寫花草山水、冬雪秋雨、景物旅遊諸文之外,也寫了不少涉及人與物的故事。這些故事不僅內容生動有趣,人物形象逼真,加之運用了河北農村的方言諺語,令人讀後忍俊不禁,回味雋永。如《故鄉行·聽村支書聊天》中把一個說話不緊不慢、舌根兒發艮、雙腿發飄、杯水灑了一地的酒後支部書記的形象描繪得惟妙惟肖,緊接著又從支書酒後吐的真言中,道出了當今農村選舉村幹部存在的種種弊端(不過這還是一位想為村民辦實事的好書記)。在《故鄉行·參加侄兒的婚宴》中,作者把當前農村的婚宴場景和一個老於世道的中年農婦二嫂,在酒宴上豪爽不羈的神態和話語寫實寫活了,使人們從一個側麵看到了黨的三農政策實施後的農村經濟生活新麵貌。
作者在《我的花甲之年》中回顧說:“已經六十年過去了,我沒有輝煌的業績,有的隻是坎坎坷坷的經曆……那番心碎,那份苦澀,業已成了我心靈深處深埋著的過去。”也許正是如此這般的人生經曆,逐漸形成了她人格上的多元化。如她會獨自佇立在秋雨中看花,任憑細雨灑在臉上、脖頸裏,從絲絲清涼中領略秋雨帶給她的一份詩意;又比方在與人交往中,她總是被動地等人跟她說話,從不知道如何與人主動交談,因為她很在乎別人對她的看法(怕說錯什麼話),因此有時就以“沉默是金”的態度來應對。又如她同情弱者,讚賞真誠,憎恨強霸、不平和虛假,但是當那位當年受屈的同事已經撥亂反正,回到正常狀態的時候,她卻“回避了他的視線,低下頭匆匆離去。她說因為在那個過往了的時代,我沒有給過他安慰……”她似乎有一些歉疚和愧對,然而現實告訴人們,當夢一般的時代已經遠去了的時候,這隻是一種遲到了的無奈(見《無法麵對》)。同樣,在《厚道是福》中她也有類似的心態。她見到路邊一個擺地攤賣衣服的攤主兒受到路霸的欺淩,盡管她內心很同情這位老實巴交的攤主,但是卻沒有勇氣在道義和行動上伸出援助之手,而一位高高胖胖的老太卻及時叫來城管處理了這個路霸。在當下社會多元化、經濟多元化的大變革時代,作為一個社會人的人格也是複雜多變的,那麼,作者的人格有些多元化又有何妨呢?更何況我的評析還可能是偏頗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