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談到如何辦好企業時,向來崇尚和躬行“以人為本”理念的共產黨員劉煥勳,理直氣壯地侃侃而論:“要搞好一個地區、一個係統、一個部門、一個單位或一個企業,盡管因素多多,但我認為:最主要的是做好人的思想政治工作——這是我們黨的最大優勢,也是戰無不勝、步步走向成功的重要法寶!有了心情舒暢、自覺拚幹,業務過硬的人,就什麼奇跡都能創造出來,對企業來說,當然也不例外!”
他話題一轉,針對本廠說道:“作為一把手,我是遵循共和國主要締造者毛澤東說的‘出主意,用幹部’的六字箴言去做的。我一選準幹部,就用人不疑,明確職責後,放手讓他幹,使他有職有權、有責有利,而我在背後支持他——這比我過問太多、事事插手,效果要好得多。我20多年的黃金搭檔、一直是我左膀右臂的兩位優秀黨員何秀俠、劉均生就是典型實例。唯一的副廠長何秀俠,精明強幹、敢抓敢管,他對日常的生產安排、車間協調、事故處理,包括職工調動等問題,都積極解決,勇於擔責,而不去打擾我,每每都辦得恰如其分,從來沒有出過大的紕漏。一心為廠的何秀俠有獨立工作能力,經常提出合理化建議,比如,2005年5月,他發現耐氧化、耐高溫、每個6500元的關鍵設備、全廠56個燜火罐都已老化,就建議我盡快更新,我當即對他說:‘該花的錢,一定要花,買——全都換新的!’會計科長劉均生,兢兢業業、慮事縝密,每個月初,他都主動把上月的經營、銷售和債權債務等方麵的情況,以書麵形式報我,並做口頭說明和建議,據此,我再及時對生產、經營和銷售等工作進行適當調整,一般情況就按他的意見辦——真正為我起到了高參作用。涉及切身經濟利益的工資待遇,是每個人最為關心的大事。我廠每兩月一發工資,在發資前,劉會計做完工資表後,我主持召開由廠長、車間主任等十多人參加的廠務會,進行研討,除計件工資外,有的人出了這樣那樣的問題,應怎麼給,給多少,都在會上討論解決。一般是由車間主任和廠長拿出具體意見,集思廣益後,我再拍板——這樣決策正確,透明度高,有利於充分調動大家的工作和勞動積極性,以不斷激發和持續促進全廠員工心齊氣盛地創優質、爭先進!”
那麼,廣大員工又作何感想呢?他們異口同聲地講:“我們的劉總,每天早來晚走,操心最多,出力最大,可他從不居功,總是低調!他平易近人,對我們關懷備至,我們有困難都願意去找他,有心裏話都願對他說——他不但雷厲風行地解決實際問題,還特別會做人的思想工作!”
是啊,事實勝於雄辯,群眾評價公正。黨員民企老總劉煥勳做思想工作的特點是:和風細雨,循循善誘。就像唐朝詩聖杜甫在《春夜喜雨》中寫的那樣:“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無論員工出現什麼問題,他從來不在大會、小會上不留情麵地嚴厲批評人,更不頤指氣使、盛氣淩人的挖苦、訓斥,而是同其傾心交談,直截了當地指出問題及危害,與人為善地幫其分析原因、找出辦法,最後,總是使人心悅誠服!所以大家都說:“劉總是把萬能鑰匙,能打開每個員工的心鎖!”
劉煥勳做思想工作的另一個特點是:未雨綢繆、防患未然。舉例說吧,每年底發獎金,本來是好事,但心細如發的煥勳,為避免有人因差別而鬧情緒,就事先找人談心,並在車間或班組,召開小型、輕鬆的思想溝通座談會,讓大夥兒暢所欲言,在團結和諧的氣氛中取得共識,然後再皆大歡喜地下發年終獎金;2004年,劉煥勳為了加快生產發展,穩定員工情緒,打算全麵上調工資。他為使這一經濟舉措轉化為精神動力,就先在員工中下毛毛雨滲透,讓大家都感到有奔頭、心裏喜,從而心齊氣盛地出色完成本崗任務。結果,無論是本地和外省員工,無1人離廠。從2005年元月開始,人均10%增資後,大家的情緒更高、幹勁更足了。來自四川的老職工張友平興奮地說:“咱劉總活像塊巨大的磁鐵,把咱的心都吸引到他那兒去了,讓咱心滿意足地跟著他幹,還總想力爭上遊——現在,就是讓我離開這兒,我也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