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風冒雪拉設備
1942年6月29日出生於聞名海內外“小站稻”的發祥地小站鎮東大站村的李樹祥,22歲就入了黨,32歲即被選為村黨支部委員兼大隊長。為改變鄉親們的困窘生活,他起早貪黑、身先士卒地勇率大家“戰天鬥地”,但卻收入甚微,村民總是難以糊口。村裏僅有一個10多人手工作坊式的笨粗髒累的小小鑄造廠,也連年虧損,不但發不出工資,而且到1978年底還負債15萬元。每年春節,多數家庭吃不上餃子。對此,李樹祥心急如焚,不禁仰天長歎:“財路在哪裏?”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駘蕩春風,驅散了錦瑟年華、壯誌未酬的李樹祥滿臉愁雲,吹開了他蓄勢待發的爛漫心花!1979年底,由重實幹、孚眾望,被譽為新時代“桃園三結義”的龔義成、王孝傑、李樹祥等五人組成的新黨支部脫穎而出。在首次支委會上他們雄心勃勃、異口同聲地說:“咱要緊密配合、依靠群眾,一定要做到像《孫子兵法》上說的那樣:‘上下同欲者勝’!咱們的重中之重是‘興工富民’。如果在三年之內不能顯著提高全體村民的生活水平,咱們就集體下台!”這不留餘地的“施政演說”和莊嚴的“軍令狀”,成了他們付之行動的有力鞭策和不竭動力!“言必信,行必果”而又雷厲風行的李樹祥他們,會一散,即立馬分頭行動……他們針對本村人均隻有6分多瘠薄旱地的現實,決定“抓工致富”,由李樹祥和王孝傑攜手創辦企業。經多方聯係和論證,他們擬建個供外貿出口的金屬網車間。可一無資金,二沒物料,要建車間談何容易!集資吧,村民家裏無錢;貸款吧,沒一定的自有資金,人家不予放貸。怎麼辦?王、李商定:“要艱苦奮鬥,千方百計創造條件也要上!”經過大家四處托親求友,借來5萬元現金和一些磚、瓦、灰、沙、石等建材,旋即施工。他倆同大家一起鏖戰,吃、住在廠,直到車間蓋成才進家門。
車間是蓋成了,但設備還在江蘇無錫,如何弄來?用火車運吧,太慢,等不得;雇汽車送吧,太貴,舍不得。李樹祥和王孝傑一拍即合、當機立斷:“咱就照毛主席說的辦:自力更生!”李樹祥帶領本村僅有的一台和從鄰村營盤圈借來的另一台舊拖拉機以及四個司機星夜南下。時值嚴冬,朔風呼嘯,除開車者外,樹祥一直同另兩名司機坐在露天的車廂裏。“噠噠噠”,震耳欲聾的拖拉機的強烈顛簸,像要把他們的五髒六腑都顛出來似的;“呼呼呼”,打著旋兒、挾著雪糝兒的寒風,依仗車的急駛逞能顯威,直凍得他們渾身顫抖;“唰唰唰”,四麵而來的沙塵,瘋狂地朝他們襲擊,使他們眼難睜、臉生疼。也真怪,那幾天的氣候特別惡劣,就像天公有意要考驗他們對農民的真誠,砥礪他們幹事業的鬥誌……他們走著走著,白濛濛的天空驀地變成黑沉沉的陰霾,忽而炸雷驚世,驟雨滂沱。此時,情係村民、一心為快運設備而奔馳在曠野荒郊的李樹祥他們,仍然精神抖擻地高聲談笑著趕路……饑腸轆轆,他們在路邊買幾個燒餅就白開水;天黑難行,就在最便宜的大車店裏過夜。一周後剛到無錫,他們即抓緊裝車,當日回返。第五天,就把全部設備從“鶯飛草長”的揚子江畔硬是“拖”到“寒雪飄飛”的海河之濱。一回廠,立即馬不停蹄地安裝、調試、運轉、投產……到春節前,就大喜過望地收回全部設備投資,還史無前例地盈利10萬元。全村400戶的1300多人,都歡歡樂樂地過了個富富足足的傳統佳節!直到今天,早已成為“津南第一村”並享譽津門的東大站村父老鄉親們,每當想起大站集團的創業史,都會交口讚頌李樹祥那段晝夜南下,櫛風沐雨“拖”設備的艱苦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