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艱難創業拓富路(3 / 3)

當年開工不久,原來立項的活性翠藍KNG和KNL兩個品種,因市場急轉直下、需求量小而出師不利。在這期間,由於是辦新廠、資金少、技術水平低、對市場也不熟悉而致使企業小、實力差,被人瞧不起,比如,天染廠在外省市召開訂貨會,其他分廠均可前往,就是不讓津南分廠參加,人家不說為什麼,就是不許你去——這種被人藐視的滋味,使一向爭強好勝的大漢馬海泉,萌生出莫名受辱的難受,與此同時,他暗立大誌:“我誓要排萬難、越雄關,努力提高技術、盡快打開市場,增強企業實力!”

以變應變的馬海泉,又晝夜在廠戰鬥,並重新調整設備,8月份,即研製、改產了染料中間體和酸性染料兩個品種,到年底,僅半年時間,就實現銷售額470萬元,創利稅50萬元。1990年步入市場經濟後,繼續生產原來的產品。沒有銷路,馬總就對助手們講:“市場是闖出來的!隻有不畏艱難的主動出擊,才能找到、占領並不斷開拓新的市場!”

他發揚當年的艱苦創業的精神,親自率領業務員,帶著新產品,在毫無門路的情況下,近跑河北、東進山東、西征晉陝、南下湖廣,經過100多天吃盡苦頭地連續奮戰,到1990年底,新開客戶30家,初步打開了市場,使年銷售額達到800萬元以上,創利稅120萬元。

1991年,意想不到之事發生,天染廠廠長召集下屬各分廠廠長開會,講:“在當前市場經濟中,天染廠自身難保了,原來對各分廠的承諾,包括技術、銷售等,都難以兌現了,請你們自謀出路、各奔前程吧!”

獨立經營後,廠名改為“天津市津沽染化廠”。麵對背後無靠的新形勢,足智多謀的馬海泉提出:“要想站穩腳跟,並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走自主創新之路!要主抓市場、技術和管理三個方麵。具體說:要以市場所需為龍頭,選取‘短、平、快’的產品,采取‘多品種,小批量’的舉措;要不斷用最新科技更新我們的產品,以增強市場競爭力;在管理上,要搞‘計劃成本’,各車間單獨核算,超獎虧罰,在廠內實行‘廠幣製’,其他各部門則實行百分考核,這可使全廠每個人的經濟收入,都同其勞動成果和工作效率掛鉤——做到獎優罰劣,獎罰分明!”

馬海泉提出並實施的這些應對措施,在當時、當地,是先行一步,且很有創見的!為進一步開拓市場,從1991-1993年,他分別帶領所有業務員,從廣州到哈爾濱,走遍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的20多個省、市、自治區。他不僅在廠日夜苦幹,就是出差在外,也是從不休息。譬如,他到過被譽為“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杭州十多次,但隻在臨大路的西湖外邊走過,直到今天,也從來沒到裏邊去過。每次都是在這兒辦完公事,就匆匆奔赴他地……有個別領導不理解地說:“你當廠長的,不在家指揮,整天在外邊瞎跑什麼?”但鎮黨委崔連歧書記支持他,況且,他認定正確的事,就要堅持不渝地做下去。結果,在兩、三年中,他發展內、外貿客戶130個,使1993年的銷售額達1200萬元,創利稅180萬元。

但新的問題又來了:在我國經濟轉型期的今天,市場運作還不規範,其表現之一,就是普遍出現的“三角債”。在該廠1200萬元銷售額中,應收款竟占到近700萬元,嚴重影響了資金的正常周轉和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對此,馬海泉把管理人員分成打市場和跑清欠兩支隊伍,同時出擊!他頗具膽識地提出“內外兼顧,以外為主”的戰略思路。這樣,到1995年底,收回欠款70%,對其餘30%的頂帳物資,他快刀斬亂麻地處理掉後,又輕裝上陣了。

馬海泉在努力踐行他的戰略思路中,又同業務員一起,到過全國30多家外貿部門,如今已同北至大連、南到廣州的70多家外貿公司建立了產品出口的業務關係。

良好的發展契機,隻垂青有著強烈事業心的奮爭向上者。1993年金秋,一個十分巧合的機會,馬海泉通過朋友魏先生介紹,在天津賓館結識了泰國漢順化學有限公司蔡、李二位總經理,並誠邀其到廠參觀、考察後,應對方邀請,馬海泉和魏先生,於1994年4月赴泰國訪問。在泰期間,海泉又同漢順公司董事長王烈生先生,成功地洽談雙方合資事宜,簽訂了意向書。當年9月,王董事長即帶蔡、李二位總經理等人專程來廠,並同鹹水沽鎮黨、政領導會麵,王董事長當場把合資辦廠的20萬美元的彙票交給馬廠長,作為泰方的資金投入,因泰方特別相信馬廠長,不要收條,至今也未要過。此後,正式成立了中泰合資的“天津天順化工染料有限公司”,由馬海泉任董事長兼總經理。合作12年來,一直非常愉快,從未發生過任何矛盾!不過,事業發展之路並不平坦。由於主客觀諸多因素的影響和牽製,從1995年初到1998年秋,企業是在艱難中徘徊前進的,所以,到1998年,銷售收入隻達到1700萬元,利稅210萬元。這期間,馬海泉仍是默默地迎難拚幹。大家都說他是隻注重事業、不注意休息的“工作狂”、“拚命三郎”,這是名副其實的。沒名沒夜地超負荷工作,終於使他累倒了。1998年農曆正月十六,他突然大口吐血,一天竟吐幾百毫升。在住胸科醫院時,醫生高度懷疑他患的是肺門癌,作為醫生的他,當然也心知肚明。他身體被迫躺在病床,精神卻一直沒有倒下。他仍以強烈的事業心,隨時用電話指揮公司的生產、經營和管理。到他住院第七天時,正式確診為支氣管擴張。醫生讓再住一個月,可他隻住了六天,就要求出院了。他帶藥回家的第二天,就到廠投入緊張工作。上級領導、朋友和員工們都勸他再休息一段時間,可他卻情愫殷殷地講:“我的身心離不開企業,企業也不能沒我——決不能因為我而耽誤了企業的發展!”

鎮黨委書記王金祿飽含深情地對馬海泉說:“海泉啊,我們了解你!你可要珍惜身體呀!在確保健康的前提下,你有多大的本事,就放開手腳去幹吧——黨委和政府十分信任你,堅決支持你!”

黨組織的鼓勵和支持,給了他充足的信心和無窮的力量。從1999年起,他領銜的合資企業天順化工染料公司,開始駛上快車道!在從1997到1998年上半年的亞洲金融風波中,漢順公司的領導層發生變化。由蔡、李二先生分任董事長、副董事長。因為馬海泉為人誠信、睿智精明、辦事規範,所以,雙方關係並未因金融風波和漢順的人員變動受到影響,反而合作得更加愉快,配合得更加默契,漸漸成了好朋友。

馬海泉深知,搞好思想政治工作,是調動和保持員工勞動積極性的精神保證。他注重聯係企業的實際,把虛功做實。1999年初,他虛實結合地對大家講:“企業搞好靠大家。搞好了,大家受益;搞不好,人人吃虧。我勸大家,不要像社會有些人那樣:‘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我們提倡‘人人愛廠,全廠就業’。隻有企業不斷發展,大家才有穩定和逐年增加的收入!”

他這簡明扼要的實在話,直說得員工們個個點頭稱是。到年底,銷售額高達3450萬元,利稅460萬元,各項經濟指標均比上年翻一番;全員年人均工資1.2萬元以上——徹底打了個翻身仗!

在大家勝利的喜悅中,著眼長遠的馬海泉又清醒地提出:“成績已成過去,重任還在前頭——我們一定要戒驕戒躁,協力同心,激流勇進,再創輝煌!”

雄赳赳、氣昂昂的員工們一呼百應,人人摩拳擦掌,爭先恐後地勇立新功!此時的馬海泉儼然是個久經沙場的出色指揮員,他在國內外競爭激烈的經濟市場上,文武兼備地統領著“天順”這能征善戰的近300貔貅,擂鼓鳴金地呼嘯疾進,在跨越雄關奏捷之後,又馬不停蹄地向新的雄關揮師征戰。此後,他一年一個新戰役,年年旗開得勝、捷報連連!到2004年,該公司業已同亞、歐、美各大洲和中東地區等30多個國家的60多個用戶建立了業務往來,出口創彙額達到800多萬美元,全年內、外貿總收入高達1.05億元,創利稅1200萬元,總資產為7000萬元,全員年人均工資2萬元!

在長期合資辦廠中,由於泰商對品高德馨的馬海泉高度信任,雙方合作得愈來愈好,友情與日俱增,所以,在2005年,漢順再次增資40萬美元,這就進一步增強了企業的經濟實力,為今後“天順”的展翅高飛,增加了更大能量,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