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4月,15歲的馬海泉,在這交通閉塞、有1300多人的周辛莊村,創建了有史以來的首個保健站,他掙的是工分。獨自一人,白天頂班給村民看病,晚上住在保健站,誰家有病人,隨叫隨到。為了掌握農村常用的醫學知識,他先後到市一中心、韶山醫院、兒童醫院、傳染病醫院等單位去學習深造和實習,這樣,他基本上學會了農村常見病、多發病的有關醫學知識和醫療方法。他先後擔任北閘口公社和鹹水沽公社衛生院合作醫療領導小組副組長,並率先在周辛莊村實行了合作醫療。從1964年底到1983年初的整整18年間,他每天挎著個小藥箱,走街串戶,不管患者有錢與否,他都進行認真治病、精心服務。而且,隻要他去過第一次,就會主動登門看望、打針、投藥,為本村和周圍部分村民解除病痛。一年四季,不論是白天晚上,風霜雨雪,隻要有人找,他就迅速前往,從未耽誤過一個病人,有的甚至守護幾天幾夜;急、重病人需到醫院他就隨車護送;對醫治無效而病逝者,他還要幫助料理後事,多苦多累,也毫無怨言,他想:“我能用我學到的知識,為鄉親們服務,為病人解除痛苦,是我最大的幸福和滿足!”
在國家實行計劃經濟的70年代,馬海泉一家老小7口人的收入,隻靠他當紅醫和妻子下地幹活掙工分,實在是難以維持最低生活水平。當時還不限製捕捉青蛙,海泉在夜裏10點鍾後沒病人找的情況下,拿著手電筒和布袋子,獨自順著稻田埂子向東走,照青蛙,最遠走到十公裏外的葛沽地界,一直到淩晨三、四點鍾才能回到家。夫妻倆,把青蛙切下腿、剝掉皮,一夜可弄三、四斤,到區食品公司,每斤賣4毛7分錢——以此解決生活困難。
那時,他家的生活水平雖屬低等,但海泉的醫術、醫德卻是一流的。比如,1976年7月28日淩晨唐山地震,當大地還在震動時,住在保健站的馬海泉,機靈地從窗戶跳出來。以“救死扶傷”為天職的他,盡管家有年逾古稀的父母和嬌妻病子,但他並未回家,而是到各家去看望受傷群眾,然後才到自己家裏……事後,村民們口碑載道:“海泉是在窮苦中磨煉出的優秀人才;要論先人後己的可貴精神,海泉可是咱大夥兒學習的好榜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