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印緬抗日建奇功(3 / 3)

1943年春,盟軍卡薩布蘭卡會議,決定當年雨季過後,發動對緬攻勢;迨魁北克會議,成立了東南亞盟軍統帥部,以美國駐中、印、緬遠征軍總司令兼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將軍指揮中美盟軍,其作戰路線是,由印緬邊境反攻緬北,打通中印、滇緬公路,並隨著攻擊的推進,使雷多公路拓展延築至芒友,從而與滇緬公路相銜,並在加爾各答與阿薩密之間,敷設一條油管,同雷多公路平行延伸至中國,而且增加飛機馱峰上空的空運噸位,以加強運力——這一富有戰略和曆史意義的反攻緬北計劃,遂於1943年冬,由印度雷多開始實施。

此後,我國駐印度的新38師、新22師、新30師、50師、14師等部隊的指戰員,都以高度自覺的國際主義精神和臨危猛拚的凜然義舉,冒著惡劣的氣候和凶險的環境,同裝備精良的殘暴日寇,血戰於蠻荒山野,擊滅了日軍精銳的第18和55師團,並給其第49和33師團以重創,從而向前推進了1300多公裏,打通了國際交通,扭轉了印緬戰局,同時也樹起了中國軍隊在國際社會的崇高威望!

出師遠征的中國軍隊,在印緬抗日戰爭中所建的奇功,是舉世公認,留垂青史的。就在這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勇斬魑魅魍魎的中國眾多將士中,有著文韜武略和“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豪氣、虎膽,新編30師89團中校副團長陳洪鋼,就是一位令世人驚歎的傳奇人物!且舉一典型事例,予以詮釋。

1944年3月,由於日軍在印度英法爾的猖獗和英、印軍的節節退守,整個印度陷入驚慌狀態。新30師的89團,奉命在英法爾一帶布防,以應付不測。俟5月中旬,敵軍因在緬甸孟拱河失利,兵力不敷分配,故不得不把向英法爾的輕騎深入的部隊撤回,於是,英法爾相安無事。陳洪鋼率領著89團這支勁旅,集結在阿薩密的馬魯和喬治哈特兩個空軍基地,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空降緬北重鎮密芝那。當時,陳洪鋼他們,乘坐的是C47道格拉斯式運輸機和滑翔機,在戰鬥機掩護下,從馬魯基地起飛的。在飛行中,有數架運輸機和滑翔機被敵炮火擊中,機上官兵及裝備,頗有損失。在這生命攸關的艱難時刻,勇謀兼備、臨危不懼的青年軍官陳洪鋼,總是沉著應戰,指揮若定。並能出其不意地化險為夷,減少傷亡,伺機陸續降落,遽然殺入敵營……在激烈的戰鬥中,陳洪鋼雖身負重傷,滿臉是血,但他仍一邊持槍揮臂地呐喊著指揮,一邊身先士卒地與敵血戰!士兵一看他們的團長如此英勇、奮不顧身,都深為感動,倍受鼓舞,因而士氣大振,喊殺聲、槍炮聲,響徹敵營,重創日寇,我軍出奇製勝,這便是當時馳譽世界的“天兵天將,奇襲密芝那,血戰八十七天,大獲全勝”的著名戰役!美國拍攝和上演的《反攻緬甸》電影的浩大場麵,就是以陳洪鋼統領的89團空運、空降的真實情況為原型的。陳洪鋼勇建奇功的此舉,對其後緬北戰役的勝利和中、美聯合作戰的頻傳捷報,起到了除障礙、鋪道路、打基礎的極其重要的作用,因而受到當時中國蔣介石委員長和美國羅斯福總統的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