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農曆9月20日,在上海市猛象堂,陳洪鋼就出生於上述這樣一個俱家知書達禮、兩輩傾力辛亥革命的世家之中。我國五經之一的《周禮》寫道:“上行之,下效之。”受為人忠厚、樂於助人,又仗義疏財、剛正不阿的長輩們的潛移默化和言傳身教,陳洪鋼從小就養成了一種篤實誠信的品德和豪爽狹義的性格。還是在其賢淑之母懷他時,身患重病,一個叫劉寶山的中醫,妙手回春,治愈其母,當然也就使他健康降生。母親常對他講起劉醫生的救命之恩,諄諄教誨他:“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何況人家救了我們母子性命——兒呀,你一定要常去看望人家,並銘記終生,俟機回報!”若幹年後,在日寇進攻上海虹口區時,已是國民革命軍軍官的陳洪鋼,冒著生命危險,首先從戰火紛飛中,救出了劉醫生……雖然身材並不高大,但卻強勁、驍勇得宛若金剛鑽兒的陳洪鋼,自幼早慧,聰明過人,他攻讀私塾,勤學覃思,過目成誦,且稟性淳厚,伶牙俐齒,深得老師和家人喜愛!他還有一種樸質而可貴的,“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見義勇為精神,他常對人講:“我從小在上海時,最恨兩種人:一是瘋狂侵略、蹂躪屠殺華人的日本鬼子;二是為日寇當警察、專毆打黃包車夫的印度人。一見到他們的暴行,我就暗自咬牙切齒地思忖:這些滅絕人寰的野獸,將來我要把他們統統製服,堅決除掉!”正是出於強烈的愛國心和崇高的正義感,時值翩翩少年的他,決心投筆從戎、參軍救國,以戩除邪惡、強國富民……為實現從軍報國的宏願,他15歲上,就懷著淩雲壯誌,孤身虎膽地奔赴廣州,報考早已威震神州、名揚世界的黃埔軍校。軍校經過對來自全國青年精英的嚴格書麵考試,年齡最小、個頭兒最矮的陳洪鋼一舉奪魁——榮登金榜第一名,破格被錄取!這天,適逢蔣介石要視察入伍新生演隊並親自點名。因陳洪鋼身高不夠標準,軍校招生辦事處處長,就派人專門為他特製了高根木履,讓他穿上站在隊裏。表情威嚴、目光犀利的蔣介石很快發覺,兩眼凝視著他……他腦際倏忽閃過一個念頭:我決不能讓招生辦首長因我而受懲處;蘇東坡在《留侯論》裏寫道:“天下有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懼。”想到此,陳洪鋼立馬鎮定地大聲說道:“報告委員長,都是我的錯,我願意接受懲處!”
他雖年紀輕輕,但那睿智的思維、機敏的應對、奮勇的態度、爽朗的答話,旋即使蔣介石由嗔怪轉為欣喜,平常嚴峻的臉上,此時綻出由衷的笑容!蔣對在場者講:“這個學生誠實、剛直,勇敢、聰穎!畢業後,可到官邸報到!”
由於陳洪鋼的破格和僥幸獲得錄取,使招生辦的全體官兵喜出望外,大大慶祝了一番;小小的陳洪鋼,也因此嶄露頭角,且漸漸名聞遐邇!
人生的機遇,隨時都有,但她隻青睞於其自身素質較高者。一個人的體魄、知識、品德、性格、雄心、拚幹等自身綜合素質,達到了一定的水準,當客觀條件具備了——主客、觀一“碰撞”,就出現了絢麗的火花;內、外因一“結合”,就產生了成功的奇跡,於是,“機遇”來了,英才脫穎而出!小小陳洪鋼初入社會的人生之路,不就是這樣的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