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寧宮在乾清宮的北麵,也是麵闊九開間,重簷廡殿頂的大殿。它在明朝和清朝初期一直是皇後居住的正宮。清順冶時,按滿族的風俗習慣,對坤寧宮進行了改造,主要是把宮內分為東西兩部分。在西麵部分,沿著牆添置了環形大炕,室內安置了大鍋。在坤寧宮的東麵部分則建成為皇帝結婚的洞房,入口改在東麵,宮內有雙喜的宮燈,紅底金色雙喜的影壁,靠北牆有龍鳳喜床,床前掛著繡有百子圖的五彩紗幔。改建後的坤寧宮還把原來的菱花扇改為直條窗格的吊窗。
在紫禁城的東部靠北半麵,有一組完整的宮殿建築群,這就是寧壽宮建築群。在明朝,這裏也有一組建築,但規模不很大;清朝乾隆年間,在此建了寧壽宮,這是一組十分完整的建築群體,它分為前麵的宮殿和後麵的寢居兩部分。在後一部分裏,可分為三個區,中路是居住區,東路是娛樂區,西路是園林區。整個建築群四周有高牆相圍,成為一個相當封閉的獨立區域。
寧壽宮建築群的正麵入口是皇極門,門前有一橫向的庭院,左右兩邊是欽禧門和?慶門,南麵布一影壁正對皇極門,組成門前的廣埸。皇極門用琉璃在牆外做成三間七樓加垂蓮柱的三座門形式,三個門洞上都有琉璃瓦出簷,簷下有鬥?、橫梁,梁上有琉璃貼成的旋子彩畫,門上有石製須彌座,門前放置水缸四隻,整座大門華而莊嚴。在皇極門的南麵立有一座琉璃照壁,照壁上有龍九條,俗稱為九龍壁。
進入皇極門就來到了寧壽門前的庭院,庭院很寬闊,在四周種有鬆樹,以表示它為太上皇使用的特殊用處。寧慶門位於庭院北麵的中央,五開間麵闊,單簷歇山式屋頂,下麵是一層白基座,基座前麵有三條台階,中史是禦道,大門東西兩側各有影壁呈八字形擺開,門前左右還有鎏金銅獅兩座,整座大門從形製到規模很像後三宮的乾清門。
紫禁城位於北京市中心,現稱為故宮,意為過去的皇宮。它是明、清兩代的皇宮,也是當今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建築最雄偉、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和古建築群。其中太和殿最為高大、輝煌,皇帝登基、大婚、冊封、命將、出征等都在此舉行盛大儀式。內廷中最著名的是養心殿,慈禧太後曾在此垂簾聽政長達40餘年。北京是國際大都市,也是中國的交通樞紐,世界主要航空公司都有班機往返於北京和其他國際城市及中國主要城市之間。
越南順化皇宮
此外,在越南的古都順化,還有一座紫禁城,它就是越南順化皇宮。順化紫禁城是越南末代王朝――阮朝的皇宮,從1802年建成―1945年阮朝滅亡的143年間,一直是皇家的居所。順化紫禁城仿照北京紫禁城的規格建造,宮外有護城河。正門午門,和故宮午門一樣,它有雙闋,隻不過很短。皇宮四門中,隻有午門建有城樓。宮內重要的宮殿、亭台樓閣和午門城樓都用琉璃瓦裝飾頂部。皇宮內的許多宮殿都在戰爭中被毀,不過都已重建。皇宮內有皇帝處理政務的勤政殿,皇帝寢宮――乾成殿,皇後住的坤泰宮,太子居住的光明殿和嬪妃住的順輝院等。皇宮的園林和河流均勻的分布在宮殿各處。
4.江南的民居與風水
一、總體概括
江南民居普遍的平麵布局方式和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隻是一般布置緊湊,院落占地麵積較小,以適應當地人口密度較高,要求少占農田的特點。住宅的大門多開在中軸線上,迎麵正房為大廳,後麵院內常建二層樓房。由四合房圍成的小院子通稱天井,僅作采光和排水用。因為屋頂內側坡的雨水從四麵流入天井,所以這種住宅布局俗稱“四水歸堂”。
二、建築結構
四水歸堂式住宅的個體建築以傳統的“間”為基本單元,房屋開間多為奇數,一般三間或五間。每間麵闊3~4米,進深五檁到九檁,每檁1~1.5米。各單體建築之間以廊相連,和院牆一起,圍成封閉式院落。不過為了利於通風,多在院牆上開漏窗,房屋也前後開窗。這類適應地形地勢,充分利用空間,布置靈活,體型美觀、合理使用材料的住宅,表現出清新活潑的麵貌。
江南民居的結構多為穿鬥式木構架,不用梁,而以柱直接承檁,外圍砌較薄的空鬥牆或編竹抹灰牆,牆麵多粉刷白色。屋頂結構也比北方住宅為薄。牆底部常砌片石,室內地麵也鋪石板,以起到防潮的作用。廳堂內部隨著使用目的的不同,用傳統的罩、木鬲扇、屏門等自由分隔。梁架僅加少量精致的雕刻,塗栗、褐、灰等色,不施彩繪。房屋外部的木構部分用褐、黑、墨綠等顏色,與白牆、灰瓦相映,色調雅素明淨,與周圍自然環境結合起來,形成景色如畫的水鄉風貌。
三、反映文化
江南水鄉民居的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約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先民們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傳承著一切居住、生活方式。商代,這裏已形成了初具規模的民居聚落。從漢代起,這裏開始居住官吏,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的戰亂局麵使大批人向南遷徙,這一趨勢使南方的經濟和文化迅速發展,經濟重心從此南移。唐代,這裏已形成了相當規模的官宅,在宋代繪畫《千裏江山圖》、《平江圖》中,對江南民居的建築布局已有具體生動的描繪。隨著南宋建都杭州,江南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都有了空前的發展。到了明清,江南已成為全國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達官顯貴、地主富商、文人雅士紛紛選擇此地建宅,山莊別墅,亭台樓閣,處處皆是,各具特色。由於人口眾多,土地珍貴,江南的建築極節省空間,而在層高上下功夫,其建築藝術也因此顯得精巧有餘,氣派不足。但經過能工巧匠的雙手,安置在潺潺流水中的一座座房宅,仍是令人傾倒。
四、形成原因
1.南方氣候的炎熱潮濕特點對建築的影響。如:居室牆壁高,開間大;前後門貫通,便於通風換氣;為便於防潮,建二層樓房多,底層是磚結構,上層是木結構.
2.南方地形複雜,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連成一體,適合於南方的氣候條件,房屋組合比較靈活,適於起伏不平的地形。
3.在南方,房屋的山牆多是形似馬頭的牆,在古代人口密集的南方一些城市,這種高出屋頂的山牆,確實能起到放火的作用,同時也起到了一種很好的裝飾效果。
4.南方一年四季花紅柳綠,環境顏色豐富多彩,民居建築外牆多用白色,利於反射陽光,南方建築粉牆黛瓦,房子的顏色素雅一些,特別是夏季給人以清爽宜人的感覺。
5.南方水資源較為豐富,小河從門前屋後輕輕流過,取水非常方便,直接用來飲用、洗滌。水又是中國南方民居特有的景致,水圍繞著民居,民居因水有了靈氣。水路又是運輸的主動脈,人們走南闖北,漂洋過海開創新天地,建立新家園。
五、舉例介紹
周莊民居周莊鎮為澤國,因河成街,呈現一派古樸、明潔的幽靜,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雖曆經900多年的滄桑,仍完整地保存著原有的水鄉古鎮的風貌和格局。周莊最為著名的景點有富安橋、雙橋、沈廳。富安橋是江南僅存的立體形橋樓合璧建築;雙橋則由兩橋相連為一體,造型獨特;沈廳為清式院宅,整體結構嚴整,局部風格各異;此外還有澄虛道觀、全福講寺等宗教場所。全鎮橋街相連,依河築屋,綠影婆娑,返樸歸真的遊人會情不自禁地吟誦:吳樹依依吳水流,吳中舟輯好夷遊。古鎮區內河道呈井字型,民居依河築屋,依水成街,河道上橫跨14座建於元、明、清代的古橋梁。
5.喬家的大院與風水
喬家大院位於祁縣喬家堡村正中。這是一座雄偉壯觀的建築群體,從高空俯視院落布局,很似一個象征大吉大利的雙“喜”字。整個大院占地8724平方米,建築麵積3870平方米。分六個大院,內套20個小院,313間房屋。大院形如城堡,三麵臨街,四周全是封閉式磚牆,高三丈有餘,上邊有掩身女兒牆和了望探口,既安全牢固,又顯得威嚴氣派。其設計之精巧,工藝之精細,充分體現了我國清代民居建築的獨特風格,具有相當高的觀賞、科研和曆史價值,確實是一座無與倫比的藝術寶庫,被專家學者恰如其分地讚美為“北方民居建築的一顆明珠。”難怪有人參觀後感慨地說:“皇家有故宮,民宅著喬家。”
進入喬家院大門是一條長80米筆直的石鋪甬道,把六個大院分為南北兩排,甬道兩側靠牆有護坡。西盡頭處是喬家祠堂,與大門遙相對應。大院有主樓四座,門樓、更樓、眺閣六座。各院房頂上有走道相通,用於巡更護院。縱觀全院,從外麵看,威嚴高大,整齊端莊;進院裏看,富麗堂皇,井然有序,顯示了我國北方封建大家庭的居住格調。整個大院,布局嚴謹,建築考究,規範而有變化,不但有整體美感,而且在局部建築上各有特色,即使是房頂上的140餘個煙囪也都各有特異。全院亭台樓閣,雕梁畫棟,堆金立粉,完全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高超的建築藝術水平,確實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大院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6年),以後有兩次擴建,一次增修。第一次擴建約在清同治年間,由喬致庸主持,第二次擴建為光緒中、晚期,由喬景儀、喬最儼經手;最後一次增修是在民國十年後,由喬映霞、喬映奎分別完成。從始建到最後建成現在的格局,中間經過近兩個世紀。雖然時間跨度很大,但後來的擴建和增修都能按原先的構思進行,使整個大院風格一致,渾然一體。
喬家大院依照傳統的叫法,北麵三個大院,從東往西依次叫老院、西北院、書房院。南麵三個大院依次為東南院、西南院、新院。南北六個大院的稱謂,表現了喬家大院中各個院落的建築順序。
清乾隆年間,現喬家大院坐落的地方,一部分正好是喬家堡村的大街與小巷交叉的十字口。喬全美和他的兩個兄長分家後,買下了十字口東北角的幾處宅地,起建樓房。主樓為硬山頂磚瓦房,磚木結構,有窗欞而無門戶,在室內築樓梯上樓。特點是牆壁厚,窗戶小,堅實牢固,為裏五外三院。主樓的東麵是原先的宅院,也進行了翻修,作為偏院。還把偏院中的二進門改建為書塾,這是喬家大院最早的院落,也就是老院。傳說偏院外原來有個五道祠,祠前有兩株槐樹,長的奇離古怪,人們稱為“神樹”。喬家取得這塊地皮的使用權後,原打算移廟不移樹。後來喬全美在夜間做了一夢,夢見金甲神告他說:“樹移活,祠移富,若要兩相宜,祠樹一齊移。往東四五步,便是樹活處。如果移祠不移樹,樹死人不富……。”沒有多久,此樹便奄奄一息。喬全美恐怕得罪了神靈,便照夢中指示的地方,把樹移了過去,樹真的複活了,而且枝葉繁茂如初。這好象是“真神顯靈”,真有其神,於是又在側院前修了個五道祠,直至今天依然存在。同時主院與側院間有一大型磚雕土地祠,雕有石山及口銜靈芝的鹿等。土地祠額有四個磚雕獅子和一柄如意,隱喻“四時如意”。祠壁上還有梧桐和鬆樹,六對鹿雙雙合在一起,喻意“六合通順”。
喬致庸當家後,為光大門庭,繼續大興土木。他在老院西側隔小巷置買了一大片宅基地,又蓋了一座樓房院,也是裏五外三,形成兩樓對峙,主樓為懸山頂露明柱結構。通天欞門,門樓的卡口是南極星騎鹿和百子圖木雕。上有陽台走廊。上得走廊,前沿有磚雕扶欄,正中為葡萄百子圖,往東是奎龍和喜鵲兒登海;西麵為鷺絲戲蓮花和麻雀戲菊花,最上麵為木雕,刻有奎龍博古圖。站在陽台上可觀全院。由於兩樓院隔小巷並列,且南北樓翹起,故叫做“雙元寶”式。
明樓竣工後,喬致庸又在與兩樓隔街相望的地方建築了兩個橫五豎五的四合鬥院,使四座院落正好位於街巷交叉的四角,奠定了後來連成一體的格局。
光緒中晚期,地方治安不穩,喬家的景儀、景儼為了保護自身的安危,費了不少周折,花了很多銀兩,買下了當時街巷的占用權。喬家取得占用權後,把巷口堵了,小巷建成西北院和西南院的側院;東麵堵了街口,修建了大門;西麵建了祠堂;北麵兩樓院外又擴建成兩個外跨院,新建兩個蕪廊大門。跨院間有柵欄通過,並以拱形大門頂為過橋,把南北院互相連接起來,形成城堡式的建築群。
民國初年,喬家人口增多,住房顯得不足,因而又購買地皮,向西擴張延伸。民國十年後,喬映霞、喬映奎又在緊靠西南院建起新院,格局和東南院相似。但窗戶全部刻上大格玻璃,西洋式裝飾,朱光效果也很好,顯然在式樣上有了改觀。就是院內迎門掩壁雕刻也十分細致。與此同時,西北院也由喬映霞設計改建,把和老院相通的外院之敞廊堵塞,連同原來的灶房,改建為客廳。還在客廳旁建了浴室,修了“洋茅廁”,增添了異國風情。
靠西北院,原來有一小院,為喬家的家塾,故把此院叫做書房院。分家後,喬健打算建內花園,從太穀縣一個破落大戶家買回了全套假山。正待興建時,“七七事變”爆發,日軍侵華,工程停止。日軍侵占時期,全家外逃,剩下空院一處,隻留部分家人看護。延續至今,喬家大院成了北方民居中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
喬家大院大門座西向東,為拱形門洞,上有高大的頂樓,頂樓正中懸掛著山西巡撫受慈禧太後麵喻而贈送的匾額,上書“福種琅環”四個大字。黑漆大門扇上裝有一對椒圖獸街大銅環,並鑲嵌著銅底板對聯一付:“子孫賢,族將大;兄弟睦,家之肥。”字裏行間透露著喬在中堂主人的希望和追求,也許正是遵循這樣的治家之道,喬在中堂經過連續幾代人的努力,達到了後來人丁興旺、家資萬貫的輝煌。
大門頂端正中嵌青石―塊,上書“古風”。雄健的筆力同這兩個字所代表的承接古代質樸生活作風的本意,相得益彰,耐人尋味。大門對麵的掩壁上,刻有磚雕“百壽圖”,一字一個樣,字字有風采。掩壁兩旁是清朝大臣左宗棠題贈的一付意味深長的篆體楹聯:“損人欲以複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楹額是“履和”。這同作為巨商大賈的喬家所秉承的和為貴的中庸之道是很相宜的。進入大門,走完那長長的甬道,西盡頭處是雕龍畫棟的喬氏祠堂,與大門遙相對應。祠堂裝點得十分講究,三級台階,廟宇結構,以獅子頭柱,漢白玉石雕,壽字扶欄,通天欞門木雕夾扇。出簷以四條柱子承頂,兩明兩暗。柱頭有玉樹交榮、蘭馨桂馥、藤羅繞鬆的鏤空木雕,裝飾精彩,富麗堂皇。額頭有匾,上書“仁周義溥”四字,李鴻章所題。祠堂裏原陳列著木刻精雕的三層祖先牌位。
甬道把六個大院分為南北兩排,北麵三個大院均為開間暗欞柱走廊出簷大門,便於車、轎出入。大門外側有拴馬柱和上馬石。從東往西數,一、二院為三進五聯環套院,是祁縣一帶典型的裏五外三穿心樓院,裏外有穿心過廳相連。裏院北麵為主房,二層樓,和外院門道樓相對應,宏偉壯觀。從進正院門到上麵正房,需連登三次台階,它不但寓示著“連升三級”和“平步青雲”的吉祥之意,也是建築層次結構的科學安排。
南麵三院為二進雙通四合鬥院,硬山頂階進式門樓,西跨為正,東跨為偏。中間和其他兩院略有不同,正麵為主院,主廳風道處有一旁門和側院相通。整個一排南院,正院為族人所住,偏院為花庭和傭人宿舍。南院每個主院的房頂上蓋有更樓,並配置修建有相應的更道,把整個大院連了起來。
喬家大院聞名於世,不僅因為它有作為建築群的宏偉壯觀的房屋,更主要的是因它在一磚一瓦、一木一石上都體現了精湛的建築技藝。南北六個大院院內,磚雕、木刻、彩繪,到處可見。從門的結構看,有硬山單簷磚砌門樓,半出簷門,石雕側跨門,一鬥三升十一踩雙翹儀門等。窗子的格式有仿明酸枝欞丹窗,通天夾扇菱花窗,柵條窗、雕花窗、雙啟型和懸啟型及大格窗等,各式各樣,變化無窮。再從房頂上看,有歇山頂、硬山頂,懸山頂、卷棚頂、平房頂等,這樣形成平的、低的、高的、凸的,無脊的、有脊的、上翹的,垂弧的……,每地每處都是別有洞天,細細看來,切實讓人賞心悅目,品味無窮。
木雕:大院還有更迷人處,那就是隨處可見的精致的板繪工藝和巧奪天工的木雕藝術,雕刻品個個都有其民俗寓意。每個院的正門上都雕有各種不同的人物。如一院正門為滾檁門樓,有垂柱麻葉,垂柱上月梁鬥子,卡風雲子,十三個頭的旱鬥子,當中有柱鬥子,角鬥子,混鬥子,還有九隻烏鴉,可稱一等的好工藝。二進門和一門一樣,為菊花卡口,窗上有旱紋,中間為草龍旋板。三門的木雕卡口為葡萄百子圖。
二院正門木雕有八駿馬及福祿壽三星圖,又叫三星高照圖。二院二進門木雕有:花博古和財神喜神。這花博古是雜畫的一種,北宋大觀宋徽宗命人編繪宣和殿所藏古物,成定為“博古圖”。後人將圖畫在器物上,形成裝飾的工藝品,泛稱“博古”。如“博古圖”加上花卉、果品作為點綴而完成畫幅的叫“花博古”。正房門樓為南極仙騎鹿和百子圖。其他木雕還有天官賜福、日升月垣、麒麟送子、招財進寶、福祿壽三星及和合二仙等。和合二仙亦稱“和合二聖”,是一種民間神話故事畫題。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誌餘》中說:“宋隨杭城以臘月祀萬回哥哥,其像蓬頭笑麵,身穿綠衣,左手擎鼓,右手執棒,雲是‘和合之神’。祀之可使人在萬裏之外亦能回家,故曰萬回。”後分為二神,稱“和合二仙”。二仙亦蓬頭笑麵,一持荷花,一捧圓合,取“和諧合好”之意。舊時一般在婚禮時懸掛廳堂,以示吉利。
此外,柱頭上的木雕也是多種多樣。如八駿、鬆竹、葡萄,表示蔓長多子、挺撥、健壯;芙蓉、桂花、萬年青,表示萬年富貴;過廳的木夾扇上刻有大型浮雕“四季花卉”、“八仙獻壽”,即傳統裝飾紋之一。“八仙獻壽”,是傳說中的漢鍾離、張果老、韓湘子、李鐵拐、呂洞賓、曹國舅、藍彩和、何仙姑八仙赴會瑤池,為西王母祝壽,以此組成的畫麵紋樣,造形優美,栩栩如生。全院現存有木雕藝術品三百餘件,這裏不能一一列舉。
磚雕:磚雕工藝更是到處可見,題材非常廣泛。有壁雕、脊雕、屏雕、扶欄雕。如一院大門上雕有四個獅子,即四獅(時)吐雲。馬頭上雕有“和合二仙”,抬著金銀財寶。卡圓上雕有蘭花。掩壁上為“龜背翰錦”,是傳統的裝飾紋樣,為六邊形骨架組成的連續幾何圖形。因它像龜的背紋而得名。古時以龜甲作為占卜的工具,視能兆吉凶。古書《述異記》雲:“龜千年生毛,壽五千年謂之神龜,萬年為靈龜。”以龜為長壽的一種靈物,用作圖案,以示吉祥延年。進了一院大門對麵有一大型磚雕土地祠,雕有鬆樹、桐樹和蹬於太湖石山上的九鹿,喻示九路通順。立柱上有四個獅子滾繡球;一院偏院南房牆上有五個扶欄雕,中間為葡萄百子圖,表示蔓長多子和富貴不斷頭,其餘四個格子為“博古圖”。一院正院馬頭上雕有四季花卉。二進院馬頭上為四果及“暗八仙”。“暗八仙”也是傳統裝飾紋樣的一種,是以古代傳說中八位神仙所執的器物而組成圖案。相傳漢鍾離輕搖小扇樂陶然,常執小扇;呂洞賓劍顯靈光魑魅驚,常背一劍;張果老魚鼓敲起有梵音,常執魚鼓;曹國舅玉板和聲萬籟清,常執玉板;鐵拐李葫中豈隻存五福,常帶葫蘆;韓湘子紫簫吹度幹滿靜,常執一簫;藍彩和花籃內蓄無凡品,常攜花籃;何仙姑手執荷花不染塵,常執荷花。因隻采用他們所執器物,不畫仙人,故稱“暗八仙”,含有吉祥之意,明、清時采用較多。
二院大門的馬頭正麵為犀牛賀喜,側麵四季花卉。二院正房前麵走廊的扶欄雕,從東往西數,一是喜鵲登梅,二是奎龍騰空,三是葡萄百子,四是鷺絲戲蓮,五是麻雀戲菊。東偏院過門雕有四季花卉、四果,加琴棋書畫,亦取吉祥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