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音樂讓孔子聽了之後“三月不知肉味”,你知道是什麼音樂嗎?
據《論語·述而》記載,孔子在齊國欣賞韶樂時“三月不知肉味”。這當然不是指孔子三個月沒有吃上肉,而是說孔子聽得非常專注,以至於根本沒有注意送上來的食物到底是什麼。那麼,韶樂究竟是怎樣一種音樂,居然有那麼大的魅力?
據說韶樂是古代傳說中的賢君舜所創作的樂舞,《史記·樂書》認為“韶”是繼承的意思,因此韶樂就可以理解為是舜為了繼承堯的聖德而創作的作品,是一種莊重肅穆的宮廷樂舞。而當韶樂傳到齊國之後,它在齊國特別注重禮樂文化的社會氛圍中經曆了相當的變化和發展,已經和原初的韶樂有所不同。盡管如此,齊國的韶樂仍然被認為是古代樂舞文化的正統,所以《隋書·何妥傳》中有“秦始皇滅齊,得齊韶樂”的說法。而自秦漢之後,即使音樂的內容與原初之作相比已經產生了極大的變化,韶樂在宮廷雅樂中始終居於很高的地位。
那麼,孔子所聽到的韶樂究竟是怎樣的音樂?事實上,因為資料的缺乏,我們無法複原當時的場景,但是從其效果上來看,韶樂之所以能夠讓孔子“三月不知肉味”,很大程度上是和其象征意義聯係在一起的。古人相信,音樂創作者的品德、氣質及其所處的時代特征都會如實反映在其創作的作品之中,故欣賞者能夠通過欣賞音樂了解音樂背後的作者及其時代。因此,既然孔子相信韶樂是舜所創作的作品,那麼與其說孔子陶醉於音樂之中,不如說他沉浸於音樂所體現的聖君治國的風采之中——這種禮樂文化,是作為政治家和思想家的孔子的畢生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