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還有選擇權嗎?(1 / 1)

我還有選擇權嗎?

專欄

作者:閭丘露薇

想找一個能夠坐下來喝杯東西,看看書,打發點時間的地方。記得樓下有一家連鎖咖啡館,找了一圈沒看到,原來被百貨公司擴展占據了原來的地方。想起來樓上還有一家,出了電梯發現變成了一家頂級名牌的店麵。其實一點也不奇怪,這些年,隨著自由行的增加,哪個商場不是在重新裝修規劃,入駐的品牌也不斷翻新,一切以遊客的購買喜好為主。街頭的茶餐廳、糖水店都被鍾表店取代了,商場裏麵的咖啡店不見了,那就更正常了,租金上漲,賣咖啡的怎麼能和賣名牌手袋的相比?

不過就在快要失望的時候,有意外驚喜。原本空置的平台空間現在變成一家咖啡店,關鍵是,這家不是到處可見的連鎖咖啡店,雖然賣的飲料、食物和那幾家沒有不同,但是裝修和其他的細節都讓人賞心悅目,盡管價格比其他的連鎖品牌要貴一些。

能夠在香港的頂級商場裏麵租店麵贏過競爭對手,實力一定很不一般,尤其還不是連鎖型的,於是我在網上搜索了一下,發現香港目前就此一家。這就更讓人好奇了,到底這家咖啡店是誰擁有?再查了一下,原來,雖然咖啡店的名字變了,擺設也變了,但是經營者就是擁有連鎖咖啡店的商家,隻是和很多時裝名牌一樣推出了不同的副線而已。很顯然,這家準備要走的是高端路線。而且,這一查還讓我順便發現,原來很多家連鎖餐廳都是在這個集團的名下。

曾經很厭煩去香港的超市買東西,來來回回隻有兩家選擇,當然現在好了很多,新的商家加入到這個市場,也就多了一些選擇。看到消費者對多樣化的需求,精明的商家自然不會錯過商機,於是出現幾家新名字的連鎖超市,不過去了之後就發現,原來這些都是原本品牌的升級版——裝修布置得更加舒適寬敞,商品品種也多了很多,當然,同樣的貨品價格也要貴一些。不過,既然享受了更好的購物環境,而且可供選擇的東西又多了很多,對負擔得起的消費者們來說,這是願意支付的成本。

慢慢地,新名字開始取代老品牌,如果想深一層,就是在無形中讓那些並不舍得支付成本換取更好購物體驗的顧客們,被動消費升級。

仔細回想一下,這是一個非常狡詐的過程:因為是集團式經營,所以有能力提供更便宜的商品,等到大家都習慣了去超市,而不再是傳統的小雜貨鋪的時候,這些小店就沒有了生存能力。朋友在那裏抱怨財團的霸道,超市裏麵賣花,很明顯就是要把小花店的生意給搶過來。而這一招往往是有效的,因為消費者,尤其是習慣了精打細算的,一定不會和自己的荷包過不去。當大家發現超市的東西怎麼開始變得貴起來的時候,已經沒有選擇的機會找到替代的商戶了,於是便成為任人宰割的羔羊。

當然,如果有兩家實力相當的財團在同一個市場上,對消費者來說至少可以二選一。形成壟斷的局麵,說到底隻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政策。香港的電訊市場是政府在1993年才成立專門部門推動開放的,從一家獨大,到兩雄爭霸,再到後來市場開放,而現在回頭來看,最終受益的自然是消費者,即便是電訊運營商,也因為競爭而促使自己成長進步。

回到咖啡這個話題,雖然我不喜歡連鎖品牌,在經濟自由、市場化程度高的地方,連鎖品牌往往更容易壟斷,因為它有足夠競爭性,比那些單打獨鬥的品牌要有力得多。還記得電影《西雅圖的天空》嗎?連鎖書店吞並街頭小書店,就好像網上書店消滅實體書店一樣,這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也因為這樣,看到香港的一些街區,可以有小小的咖啡店在那裏,總是忍不住要去買一杯支持一下。當然,對方的咖啡,一定要做得用心,不然被淘汰隻能是必然結果。

不過每當我到內地的機場,我會特別希望看到星巴克或者Costa。理由很簡單,雖然星巴克被中國官媒批評,價格暴利,但是和很多機場裏麵那些咖啡店相比,價錢實在是太便宜了。其實,機場裏的食品和飲料敢貴得離譜,說到底就是因為壟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