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一永恒的懷念(1 / 3)

1998年3月5日,是敬愛的周恩來總理100周年誕辰。望著擺放在案頭的總理遺像,他那炯炯的雙眸和剛毅的濃眉,親切和藹的音容笑貌盡現眼前,不禁浮想聯翩,引起我久久的思念。

很早我就聽到了周恩來的名字,還在斯諾等人的著作中讀到過他那饒富傳奇色彩的戰鬥經曆。第一次看見周恩來,則是1937年9月27日在太原,他到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簡稱“犧盟會”,1936年9月成立。它是中國共產黨倡議創建,並始終受共產黨領導的群眾抗日團體,在山西的抗日鬥爭中曾起了重大的作用第一次代表大會上作報告的時候。

這次講話的地點在原山西國民師範學校禮堂。這裏最多隻能容納1500人,可是這天來了4000多人。人山人海,禮堂和院裏擠得水泄不通。周恩來同誌那時大家都稱呼他“周副主席”在暴風雨般的掌聲中走上講台。其時沿平綏線西上的日軍已經侵入晉北,沿平漢線南下的日軍攻占了保定,太原古城已經成了人心浮動的抗日前線。他的報告就從華北戰局講起,講到抗日戰爭如何才能取得勝利,講到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重要性。他指出抗戰必須發動群眾,發揚民主;必須改造舊軍隊,成立新軍隊。他在報告結束時說:“隻要我們前方的民眾,都能武裝起來,不用說敵人打到平型關、雁門關,就是打進關來,打進太原,打到汾河流域,我們也有辦法打出關去,打出華北去,打到東三省去。我希望犧盟會成為武裝山西民眾的領導者、組織者,完成這種神聖的任務,保衛山西、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我代表中國共產黨慶祝犧盟代表大會的成功。”周副主席這天整整講了3個鍾頭。他的聲音高昂、洪亮而清晰,因為我是參加這次會議的代表,得在禮堂裏麵就座,聽得真切,也看得清楚。這年我才17歲,剛剛入黨不久,山西黨組織還處在地下,頭一次這麼近地聽到我們黨的卓越領導人講話,心情十分激動,留下了畢生難忘的印象。

抗戰初期我在晉西南抗日根據地開始記者生涯,曾和範長江同誌及他主持的國際新聞社簡稱國新社取得了聯係。國新社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立起來的一個進步通訊社。它是在周恩來直接參與籌劃下,以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學會會員為骨幹,於1938年10月間成立的。國新社的工作始終得到周恩來的直接領導。1939年冬天,我在前往西安治病後繞道陝北返晉西南途中,因遇閻錫山發動反共的“晉西事變”而被阻於延安。很快得知在晉西南我軍給予閻頑軍重創後轉往晉西北,我也準備前去歸隊。範長江得知這些情況後,從重慶寫來一封長信給我說,國新社計劃向敵後抗日根據地發展業務,決定在晉西北靠近延安和晉東南在八路軍總部常駐地區派駐特派員,並設通訊站組織稿件。範長江函商由我出任特派員兼晉西北通訊站主任,除了自己寫稿,通訊站還負責聯係國新社在陝甘寧邊區、晉綏邊區、晉察冀邊區以及陝北榆林、綏遠西部的特約撰稿人、通訊員,組織這些地區的稿件。信中特別說明,這項在華北解放區發展的計劃,是經過“周公”周恩來同意的。因此,我對範長江的邀約欣然應命。

我在1940年5月間到達晉西北地區,一麵參加《抗戰日報》以後改稱《晉綏日報》的籌備工作,一麵為國新社寫稿、組稿。在前後一年多的時間裏,我為國新社編發反映抗日根據地戰鬥與建設的稿件200多篇。1941年初“皖南事變”發生後,國新社於5月間被國民黨政府查封。抗戰日報社領導決定在我主持的通訊采訪部內增設對外發稿科,以我個人的名義,繼續向國民黨統治區和香港一些報刊編發稿件,直到1943年秋天結束,提供給大後方各報刊的稿件不下百篇。

國新社在華北抗日根據地的活動,直至一些細小的事情都得到周恩來的關懷。如像國新社按月寄發的經費包括記者的工資和各方來稿的稿酬,由於戰爭的影響和國民黨反動派的封鎖,郵路經常中斷。每當郵彙不通時,範長江便將這些經費煩請周恩來同誌經由內部交通送到中共晉西區黨委轉交給我,有的信封上還有周恩來的簽名。

給國新社寫稿、組稿本來是正常的事情,其時和以後報社對外發稿科的工作一樣,及時地反映了根據地各條戰線上取得的成就,頗有助於大後方和海外僑胞對於我黨我軍的了解,曾經得到領導上的鼓勵。可是,到了整風運動刮起了“搶救”風暴時,有人戴著“左視鏡”,“審查”對外發稿和大後方各報刊之間的供稿關係,便被“指鹿為馬”了,硬把這種供稿關係說成是所謂“特務網”。雖經詳細說明情況,仍然糾纏不休。甚至我和來自太行根據地的同行魏克明同誌在西安邂逅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一事,也被當做“政治問題”追查。

周恩來知道我在國際新聞社兼任職務的事和在大後方報刊上發表文章 的情況,料想這事在“搶救”運動中會給我惹來麻煩。1943年他從重慶回到延安,正逢康生等用“逼供信”手段,在中央機關一些單位搞出了所謂“紅旗黨”意思是說偽裝紅旗的假共產黨,說四川、河南、湖北、雲南等10多個省的地下黨都是國民黨特務控製的“紅旗黨”。這些省的地下黨組織都是由他領導的,使他的處境也相當困難。《周恩來傳1898-1949》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第555頁他不讚成“搶救”運動那種做法,並且不顧自己的困難處境,對許多同誌伸出救援的手,出麵證明,以免造成冤案。1943年秋天,周恩來回到延安不久,原晉綏軍區第八軍分區司令員韓鈞同誌從延安路過興縣去前線,當他從延安動身前,周恩來特地囑托他捎話給抗戰日報社社長廖井丹同誌和中共中央晉綏分局:“穆欣同誌這幾年向大後方報紙寫過不少介紹敵後軍民堅持對敵鬥爭的通訊,對於粉碎國民黨誣蔑我們‘遊而不擊’的謠言,起了好的作用。”廖井丹:《〈抗戰日報〉的戰鬥歲月》,載北京《新聞研究資料》總第29輯,1985年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