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不知深淺的跛腳袁世凱(2 / 2)

“劇憐高處多風雨,莫到瓊樓最上層。”最後變化引用蘇東坡的名句:“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是勸他父親要知足常樂,切莫貪求太多太高想當皇帝。袁世凱看了兒子的詩,赫然震怒,立刻把他軟禁起來,也就是這兩句使他看了最頭痛,最不能忍受的。

另一首:

小院西風向晚晴,囂囂恩怨未分明。

南回孤雁掩寒月,東去驕風動九城。

駒隙去留爭一瞬,蛩聲吹夢欲三更。

山泉繞屋知深淺,微念滄波感不平。

這起首兩句,“小院西風向晚晴,囂囂恩怨未分明。”是指在當時民國成立之初,袁世凱雖然當了第一任大總統,但是各方議論紛紛,並沒有天下歸心,所以便有“囂囂恩怨未分明”的直說。所謂“向晚晴”是暗示他父親年紀已經老大,辛苦一生,到晚年才有此成就,應當珍惜,再也不可隨意亂來。

“南回孤雁掩寒月,東去驕風動九城。”“南回孤雁”是指國民黨雖然並不當政,但它在南方的力量仍是很強大的,孤雁南飛也足以遮掩寒月的光明。“東去驕風”是指當時日本人的驕橫霸道、包藏禍心,要占我中華,更應當特別注意。

“駒隙去留爭一瞬,蛩聲吹夢欲三更。”古人說,人生百歲,也不過是白駒過隙,轉眼之間而已。“隙”是指門縫的孔闕。“白駒”是太陽光線投射過門窗空闕處的幻影,好比小馬跑得那樣快速。這是勸他父親年紀大了,應知道人的生命是短暫的,功罪定論,往往隻在一瞬之間的意念與行為,故必須作明智的抉擇。“蛩聲吹夢”是指秋蟲夜明攪人清夢。“欲三更”是指夜已深,形容人已老了。“好夢由來最易醒”,況且蟲聲唧唧,天已快明,就是想做好夢也不可能了。這是袁克文進一步勸他父親思考問題要現實一些。

“山泉繞屋知深淺,微念滄波感不平。”人要有自知之明,必須自知才德能力的深淺才好。但是,他的父兄的心誌,卻不是如此,因此,總使他念念在心,不能平息,不能心安。這是袁克文無奈的感歎,也是為了求得自己心靈解脫的結束語。

這是多麼好的兩首詩。所以引用它,也是為了說明曆史的經驗,印證老子四不的告誡是多麼的正確。袁克文的詩文才調,固然很美,但畢竟是世家出身的公子,民國初年以後,寄居上海,捧捧戲子,玩玩古董,是“民初四大公子”之一。無論學術思想,德業事功,都一無所成,一無可取之處。現在我們因詩論詩,不論其人。我常有這種經驗,有的人,隻可讀其文,不必識其人。有的人,大可識其人,不必論其學。人才到底是難兩全的。(此節摘自南懷瑾選集)

§§第二十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