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成敗在己(1 / 1)

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從事”是指學習、研究、遵循。這句話的意思是:所以隻有遵循道的人才能和道融為一體。

德者,同於德。是說修養德行的人才能和德行融為一體。

“道”和“德”作用是不一樣的。“道”主要發揮生的作用。“德”主要發揮養的作用。老子在五十一章中說:“道生之,德蓄之。”

失者,同於失。是說自取失敗的人總是和失敗的因素融為一體。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是說能和“道”融為一體的人,“道”也喜歡幫助他。所以我們學了“道”,還要按照“道”去做才會有效果。如果說一套,做一套,反而惹人很討厭。這不是“道”出了問題,而是自己出了問題。

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是說與德行融為一體的人,德行也喜歡幫助他。

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是說與失敗因素融為一體的人,失敗也喜歡幫助他。我們觀察現實就會發現,失敗的人總是和失敗的人在一起,倒黴鬼總是和倒黴鬼在一起。一個人一旦陷於失敗困境,幾乎所有失敗的因素都會湊上前來。

孔子說:“觀其友,而知其人。”一個人如果身邊是一群倒黴鬼,這個人也好不到哪兒去。所以,一個人要改變自己的生活現狀,先要從改變自己的朋友圈開始,厚著臉皮往好人堆裏鑽。俗話說:“近朱者赤。”如果自己口袋裏就那幾百塊錢,旁邊圍了一圈比你還窮的朋友,你口袋的錢就可能會一天比一天少。相反,你雖然很窮,但你人做得很好,能交上一兩個有錢的朋友,說不定你哪一天就發了。

學了這一段以後,我們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即人和人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應知道什麼事和什麼人商量。要想創業多和有“道”的人商量,要想守業多和有“德”的人商量。比如有些朋友好不容易想了一個致富的點子,結果回家和老婆一說,第二天就毫無信心了。《窮爸爸富爸爸》一書中,將從事經濟的人分為四大類:

其中雇員,自由職業者最大的特點是害怕風險,看不到風險背後隱藏的機遇。如果你的家人是從事雇員、自由職業者,你要創業就不要指望你的家人給你出主意、想辦法,在他們那兒得到的隻能是兜頭冷水或冷嘲熱諷,最好是向企業家和有投資人觀念的人去請教。

這一章,從文字上看內容關聯的不是太緊密,實際上它是通過這兩種自然現象,在說明天地尚且不能避免飄風、驟雨不終朝的結局,何況人呢?要想長久,唯一的辦法就是與道德融為一體,否則,可能就是辛苦半輩子,紅火一陣子的結局,要不就是父輩們打下的江山在自己手上三下五除二完了。在寫作手法上也是前後照應,從很少有人說道開始,以“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結尾。

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人雖然相信這個道理,卻不能一以貫之,所以他說:“信不足也”;有的人是根本就不相信,此謂“有不信焉”。

老子在上一章中說:“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是說天下的事無一不在遵循“道”的法則,可惜世間的人很少研究“道”。有的人是半信半疑,有的人根本就不信,所以難免有“飄風不終朝”的結局。據有關科學研究,每個人一生都有五至七次機會,有的人是害怕失敗失去了機會。我們大家都喜歡好運,但好運在哪裏呢?在動的過程中。你不動怎麼會有運呢?有的人雖然抓住了機會,因自己的自見、自是、自矜、自伐又失掉了。“運”雖然在“動”中,但不能亂動,亂動不但得不到運,還會丟掉運,所以要“動善時”。

一個人如果得到了一次機會而不能很好地把握,則意味著以後很難獲得機會。比如有的人找關係弄了官,但是幹不了,以後想提拔就困難了。所以聰明的人在能力沒提高之前,一般不找關係弄官,因他怕斷了自己的後路。現實中,很多人願意走直線,不願意走曲線。殊不知直線看著快、走起來反而慢;曲線看著慢,走起來反而快,走得遠。

名和利往往如孿生姊妹,有名就有利,有利也可有名,這些東西能否保持得住,靠的是自己的道德修養。在許多人眼裏錢是好東西,錢花對了,可以積德,花錯了,它積的是怨,怨到一定程度就是惡,惡積得多了就開始滅身了。自見、自是、自矜、自伐毛病犯得多了,同樣也會積怨。

§§第二十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