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是說這三個問題不是一句話、兩句話能說清的。“故令有所屬”,是說隻能給你一個大概念。據說《道德經》是老子出函穀關時被守關的關長硬逼著寫出來的。當時,老子得道後,騎一匹青牛,朝函穀關一路走來,他還沒到函穀關,守關的關長(叫尹喜),早晨起來就望見一縷青煙從東向西而來,因此斷定,這一天必有聖人過關,心下就打定主意,非向他求道不可。果然,一位須發皆白的老頭子坐在青牛之上,慢慢地朝函穀關過來了。尹喜就向老子索取過關的關牒(相等於現在的通行證),老子卻拿不出來。這一下,正給了尹喜一個機會,他一本正經地說,沒有關牒嘛,是不能過關的,如果你一定要過關,也可以設法通融。所謂通融,就是賄賂,可是老子卻拿不出賄賂的東西,好在尹喜誌不在錢,他對老子說:“隻要你傳道給我,就可過關。”老子沒法,就寫了這部《道德經》。由於是被逼無奈,而且時間倉促,老子就沒有作長篇大論,隻寫了個概念性的東西。它好的一麵,是文字簡練,容易傳承,不好的一麵,是過於概念化,可作不同的解讀,以至於有多種版本的老子。一個當權者怎麼才能讓民風淳樸,並讓大家獲取最大利益呢?老子給出的藥方是:“見素抱樸,少私寡欲。”“見”是指見地、觀念和思想。“素”是純潔、幹淨,如一張白紙,沒有染上任何顏色。“見素”是說人的思想要經常保持純淨無雜。“樸”是指未經雕刻、質地優良的原始木頭,有時也用“璞”,這是指未經雕琢的玉石。這兩個字形態雖不一樣,但意思是一樣的,都是指表麵看起來不顯眼,其實佳質深藏,光華內斂,一切本自天成,沒有刻意的造作。比如,別人講一個笑話,自己雖然沒感覺到好笑,但別人笑了,自己也不得不幹笑兩聲,這就不能用“樸”來形容;人家講完了,你不由得發出了笑聲,沒有任何的做作,方能稱之為“樸”。為什麼老子提出這個概念?杜甫有一句詩可作解釋:“在山泉水青,出山泉水濁。”意思是說,泉水未出山時,本是清澈純淨的,一出山就被汙染了。人也是這樣,年少時很純良,進入社會後,被社會這個大染缸汙染就變得不是自己本來麵目了。像有些人不當官還好,一當官大家就不愛見了。如同孫猴子一般,出道就打東打西,還大鬧天宮,惹得大家十分討厭,如來佛就一巴掌把他壓在五行山下,殺殺他的猴性再說。要知道,如來佛的掌隨時隨地都存在,那就是眾人之手。所以,一個人如果不能見素抱樸,稍為得誌,就狂得都不知道自己姓甚名誰,那後患就大了。“少私寡欲”,本意是叫人不要貪得無厭,不要把利益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所私所欲都不應以損害別人利益為條件。如果自己的利益是以損害別人的利益為前提,即使少,也是多了。反之,如果自己掙了很多的錢,沒有損害任何人利益,再多也不為過。正當的私、正當的欲還是要有的。亞當·斯密說:“沒有人的自私,社會便失去了發展和進步的動力。”國家的法律和運行規則能很好地激勵和保護正當的人性自私時,社會才能很好地發展。
老子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見素抱樸,少私寡欲”這個概念是很偉大的,因為人們遭受的風險災難和自己的不知足有很大的關聯性。
§§第二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