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什政府在會談中和會談後拒絕任何妥協的強硬姿態,是“六方會談”繼續深入的一大障礙,也是通過“六方會談”途徑達到外交解決朝核問題需要消化的“主要問題”。[30]
目前來看,布什政府對“六方會談”究竟抱有什麼樣的期待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問題。至少三種可能性同時存在:(1)布什政府希望以“六方會談”的多邊機製作為對朝鮮進一步采取“孤立”和“壓力”政策的手段,迫使朝鮮單方麵首先作出讓步。[31]即便朝鮮不讓步,參加“六方會談”也可以改善白宮在朝核問題上立場僵硬的公眾形象,給人以美國願意“談”而朝鮮“不願意談”或“不合作”的印象,避免布什政府的朝鮮政策在大選中成為對手陣營攻訐的靶子。(2)通過“六方會談”穩住朝鮮,避免朝核危機的升級,以便布什政府優先處理伊拉克問題和以巴衝突問題;等到2004年大選之後,當伊拉克重建步入正軌、中東和平有了新眉目之後,再騰出手來以美國選擇的方式解決朝核問題。(3)由於目前找不到更有效的解決朝核問題的“美國方案”,“六方會談”隻是作為一種暫時的、過渡性的方式來處理朝核問題。美國同意“六方會談”,既可以鼓勵和調動中、俄等國在解決朝核問題時的積極性,又可以在“大國分擔責任”的同時,減少美國單方麵出頭解決朝核問題的政策成本;同時,還可以穩定在朝核問題上與韓國等傳統盟國的關係,便於美國贏得時間進行伊拉克戰爭後的全球軍事部署調整,防止一味強硬的對朝政策對美韓關係引起的震蕩,[32]損害美國在東亞整體的戰略利益。
布什政府對“六方會談”的戰略預期不管是上述三種可能性中的哪一種,都將決定性地影響到美國在“六方會談”中政策選擇以及對朝政策姿態,都將意味著美國在“六方會談”中的基本立場:不是在妥協和讓步的基礎上凝聚共識,逐步形成類似於1994年10月框架協議式的最終方案,在承認平壤現行政治體製和政權延續的基礎上通過“交易”來解決問題;而是“壓服”朝鮮按照美國的“開價”無條件地取消核計劃,或是“拖”到美國有適當的機會以包括軍事手段在內的各種方式實現朝鮮的“製度變更”,進而徹底解決整個朝鮮問題。進一步來說,這三種可能性都意味著布什政府將“六方會談”隻是視為與朝鮮最終進行“軍事攤牌”前的政治手段。[33]如果嚐試進行外交解決,即便白宮下決心動武,也將麵臨重大的國內和國際壓力。
“六方會談”機製的問題與前景
堅持“六方會談”機製,是推動以外交方式和平解決朝核問題今後唯一現實與合理的方向。
就其現實性而言,布什政府堅持拒絕與朝鮮直接對話,不承認朝核問題是個可以“討價還價”的問題,強調在“大國分享責任”的基礎上保證朝核問題得到和平解決,因此,在“六方會談”框架之外尋找外交解決的可能性事實上是不存在的。美國再三強調“多邊會談”,在相當程度上是為了協調各國政策,發揮美國對其他參與國的影響力,以便盡可能地“孤立”朝鮮,並在未來的解決方案中讓其他國家分攤負擔和責任。但是,“多邊方式”依然有其合理性。其一,“六方會談”中的中韓俄三國立場較為接近,在如何解決朝核問題的具體方式上與美國有較大的差距。六國共同介入,有助於在談判的議題領域形成微妙的平衡效應,可以為公平、合理地解決朝核問題注入應有的積極因素,有利於談判在曲折中前進。其二,由於朝核問題的衝擊和潛在的危害不單單涉及朝美關係,也直接關係到整個東北亞區域的安全與繁榮,目前的“六方會談”機製囊括了與朝核問題直接和間接有關的主要國家,朝核問題的解決方案必須充分反映這些國家的利益與關切。從這兩個方麵來看,在確立了“六方會談”機製之後,如何讓“六方會談”的後續會議能在近期內再度舉行,保持各方對會談的持續進行承擔義務,是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
“六方會談”已經有的共識之一是“各方承諾繼續進行會談”,並通過外交途徑“盡快確認下一輪會談的時間表”。[34]從目前來看,中、美、日、韓、俄五國對繼續會談都表示了明確的支持態度,朝鮮雖然有一定的反複,似乎也很快作了修正。[35]下一輪談判能夠盡快舉行,取決於各方對談判解決問題的信念以及是否願意為了談判深入而作出相應的妥協。如果美朝雙方現在都將各自的立場視為解決朝核問題需要對方首先作出的讓步,那就意味著短期內美朝雙方都不準備進行實質性的妥協,或者根本就沒有準備妥協的打算。從長期來看,這將削弱談判的參與者對談判形式和過程的熱情和期望。這都是“六方會談”現在麵臨的問題。
這兩個問題的存在又將實質性地妨礙為了深化“六方會談”而需要創造的冷靜、低調的氛圍,使得朝核問題產生的危機狀態在短期內難以消除,其間並不排除有關國家為了彌補在談判中得不到滿足的失落和繼續堅持初衷而采取新的挑釁性舉動。朝鮮是否將進行核試驗的問題,首當其衝就將成為決定今後“六方會談”命運的一個重要因素。
一旦朝鮮做出核試驗的行動,美國和日本將會作出什麼樣的反應?“六方會談”是否還將繼續?這都會是很大的疑問。從美國政府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不擴散政策的曆史來看,布什政府很可能采取的政策反應是立即終止與朝鮮一切形式的會談,至少單方麵宣布經濟製裁,並同時開始正式執行多國海上封鎖和攔截計劃。[36]這樣一來,“六方會談”將可能出現流產的危險。
從目前來看,美朝雙方都采取相應的克製行為也有一定的可能性。從朝鮮方麵來說,對進一步的過激行動將導致“六方會談”機製崩潰的嚴重性已經有所了解。朝鮮對舉行核試驗或者正式宣布成為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將會導致某種“攤牌”效應也應有所考量。“六方會談”機製對於實現朝鮮的利益要求保留了最大的“機會窗口”。2003年9月9日是朝鮮國慶55周年紀念日,原來國際媒體預計朝鮮可能會采取諸如宣布自己為核武器擁有國或者進行核試驗之類的重大舉動,結果都沒有出現。平壤方麵隻是強調如果美國不放棄敵視朝鮮的政策,朝鮮隻能加強發展核威懾力。[37]目前,有關朝鮮已經擁有遠程導彈的媒體報道,[38]顯然針對美國無法滿足朝鮮安全關切所采取的措施之一,並將強化朝鮮方麵的“自主安全”主張。可以期待的是,在美國繼續拒絕妥協之前,朝鮮還會繼續堅持強硬政策,保持危機事態以向各方施壓。但總體來看,由於“六方會談”機製的出現,朝核危機的高峰應該暫時已經過去。
從美國方麵來看,在“談”的過程中控製危機事態,聯合其他國家保持對朝外交壓力,塑造美國願意“談”的外交姿態,最大程度地符合目前布什政府的外交利益。由此可以預料,美國將會繼續支持多邊會談的方式,盡量在外交和政治上孤立朝鮮,將會談無法取得必要進展的責任都歸罪於平壤在堅持核計劃問題上的頑固和冒險;同時,保持對朝鮮的“壓力”政策,通過某些強製性的“壓力”舉措來迫使朝鮮就範。這樣做,既可以讓布什政府為處理朝核問題保持最大程度的主動,又可以配合美國在“六方會談”中通過外交途徑讓朝鮮作出實質性的讓步,避免美國國內對白宮在朝核問題上“不作為”的批評。目前,美國至少正在考慮三個方麵的“壓力”措施:一是繼續呼籲有關國家加大力度限製和降低與朝鮮的經貿往來,甚至直接出麵組織經濟製裁;二是加緊進行針對性的防禦部署和前沿駐軍調整;三是繼續推進多國海上攔截和檢查措施。然而,在一定時期內,美國會采取一種相對“平靜”的調子來做這三個方麵的工作,而不會大張旗鼓地向朝鮮施壓,在敏感領域問題上,例如是否謀求推動安理會對朝核問題作出正式決定等,依然會采取“緩一緩”的方針,以避免刺激朝鮮,爭取穩定和控製危機事態,減少在朝核問題上布什政府所麵臨的內外壓力。
布什政府準備讓其政策多少顯示一些靈活性也是可以預期的。美國的朝核政策將會繼續在國務院的“彈性”立場和五角大樓的“鷹派”立場之間搖擺。北京會談之後,美國媒體報道說,以凱利為團長的美國談判代表在“六方會談”中其實擺出了美國處理朝核問題的“新方法”,包括將不準備向朝鮮提供任何援助改變為願意直接為朝鮮提供援助,在朝鮮必須首先承諾放棄其核計劃、實現徹底和可核查的以及不可逆轉地取消朝鮮核設施與核計劃之前與朝鮮討論“向前走”的具體措施。[39]對於美國所采取的這些行動,朝鮮又會如何解讀、如何作出反應?這些問題都將影響到“六方會談”後繼會議可能展開的時間以及談判的具體進程。
未來“六方會談”如何繼續深入,關鍵是取決於布什政府能否重新檢討其強硬的朝鮮政策,將“政府更替”(regime change)的戰略性目標轉移到用各種方法幫助和促成朝鮮的“政府轉型”(regime transformation)[40],真正以外交手段和平解決朝核危機。如果布什政府將其朝鮮政策繼續定位在“政府更替”,美國在“六方會談”中就不可能對朝作出實質性讓步,相反即會繼續采取“拖下去”策略,為美國爭取與朝鮮最後的“攤牌”來創造各種有利條件。朝鮮政策短期內發生重大調整的可能性也不大。因此,今後一段時期內,朝核問題有可能會出現某種“冷危機”的狀況,即既沒有新的刺激性的危機惡化趨勢,也無法在對話過程中出現戲劇性的突破。但這種局麵本身隱伏著很大的危險性。因為僵局無法改變的狀況,將會事實上鼓勵各方繼續朝著比較極端的方向發展,軍事衝突的風險隻會持續增高。[41]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六方會談”中的各方都不願意看到戰爭的前景,並有能力阻止戰爭這一最具災難性的後果,那麼,“六方會談”得以持續的過程,很可能變成美朝雙方一場“耐力”的競賽。雙方在持續保持高度的外交對峙的局麵時,就看哪一方先“撐不住”,然後首先作出實質性的讓步以打破僵局。這樣,外交解決朝核問題才能真正出現曙光。
當然,最理想的局麵是“六方會談”中的中國、俄羅斯、韓國和日本能一起說服美國遵守和履行“同步、平行”的原則,迫使美國調整其強硬的不妥協立場;或者,四國能夠一起說服朝鮮接受“先廢核、再談判”的原則。而要實現這兩點,都需要“六方會談”中的各方繼續努力。不管怎麼說,2003年8月的“六方會談”隻是一個開始,未來朝核問題的演變依然存在很大的變數。
要想真正解決朝核問題,各方都應釋放相應的善意,恪守三個相互聯係的原則,即確保半島無核化、尊重朝鮮的安全關切和促進整個東北亞地區的和平、穩定與繁榮。唯其如此,朝核問題的解決才會在不遠的將來成為現實。
注 釋
[1] 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進行海上強製攔截方案的全稱是“Nonproliferation Initiative”,共有11國參加。2003年以來,已經舉行了三次磋商會議,分別是2003年6月12日的馬德裏會議,7月9—10日的布裏斯班會議和9月6—7日的巴黎會議。有關這一方案的具體內容,請參見Bradley Graham, \"Gaps in Plan to Halt Arms Trade: Legal Authority for Intensified Interdiction is Questioned\", Washington Post, August 3, 2003.
[2] James Brooke, \"U。 S。 and North Korea Announce Accord on Wider Atom A Talk\", The New York Times, August 2, 2003.
[3] 《王毅副部長為“六方會談”舉行新聞發布會》。《人民日報》,2003-08-30.
[4] Sam Howe Verhovek and Sonni Efron, \"N。 Korea Sends Mixed Messages\", Las Angles Times, August 29, 2003.
[5] Joseph Kahn, \"U。 S。 Set to Take a Hard Line in Talks on Korea Arms\", The New York Times, August 27, 2003.
[6] 同意在多邊會談中舉行美朝“非正式雙邊對話”,被視為美國對“六方會談”機製的妥協性舉動,這也是“六方會談”比“三方會談”在對話形式上的一個進步。2003年4月的“三方會談”中,白宮曾否決了美國代表想要與朝鮮進行非正式雙邊會談的要求。Philip P。 Pan and Glenn Kessler, \"U。 S。, North Korea Plan One-One-One Talks: Administration Concession Led to Deal for Multilateral Meeting on Nuclear Crisis\", Washington Post, August 2, 2003.
[7] 參見王毅副部長2003年8月29日下午在記者招待會上的講話;《王毅介紹北京六方會談:與會各方達成六項共識》,中國日報網站,2003-08-29.
[8] 美國有談判的意願,但如果沒有妥協的意願,談判同樣不可能取得進展。對布什政府這方麵政策的批評,請參見Ivo H。 Daalder and James M。 Lindsay, \"Nuclear Wal-mart?\" The American Prospect, September 1, 2003.
[9] 《朝鮮在綁架事件上要錢》。《東京新聞》,2003-08-20.
[10] 《用錢換人,平壤的新策略》。《日本經濟新聞》,2003-08-19.
[11] Christopher Marquis, \"Absent from the Korea Talks: Bush's Hard-Liner\", The New York Times, September 2, 2003.
[12] John Feffer, \"Fearful Symmetry: Washington and Pyongyang\", Foreign Policy in Focus (FPIF) Policy Report, July 2003, p。 3.
[13] Joshua Muravchik, \"Facing Up to North Korea\", Commentary, December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