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台灣的收複,為開發台灣、建設台灣創造了條件。鄭成功於1661年4月在台灣登陸,到第二年的6月病故,在台灣的時間不到14個月。在這一年多的短暫時間內,鄭成功采取一係列措施,大力開發和建設台灣。他辭世後,其後代繼承先世未竟之事業,繼續推進台灣的開發與建設。
在政治上,鄭成功在台灣建立了政權,設置了行政機構,施行有效的行政管理。鄭成功收複台灣後,按照中國曆代的郡縣製,設一府二縣的行政機構,治理台灣、建設台灣。一府叫承天府,在今台南市;二縣以新港溪為界,北部稱天興縣,南部稱萬年縣。此後,在台灣的行政製度逐漸完善,為台灣的開發與建設提供了政治前提。
此外,鄭成功還實行民族和睦的政策,促進民族之間的融合。為了收複台灣和開發、建設台灣,曾有大量的軍事移民和民間移民來到台灣。由於生活空間的擴大,這些移民必然和原來的土著居民產生廣泛的接觸。在當時的移民和土著居民的關係中,鄭氏政權奉行的基本上是一種民族和睦的政策。尤其是鄭成功在這方麵采取了許多有效的措施,為正確處理移民和土著居民的關係做出榜樣:團結上層人物,廣泛爭取土著民眾對驅荷和抗清事業的支持。複台大軍登陸後不久,當有的土著居民頭目前來迎附時,鄭成功即設宴款待,並賜給正副土官袍帽靴帶等物,表示慰問。由於土著居民受荷蘭人欺淩已久,鄭成功的親善態度使他們深受感功。於是,其他的土著居民頭目也紛紛歸順。土著民眾對鄭成功的驅荷事業也積極予以支持,他們幫助鄭氏軍隊肅清躲藏在土著村社中的荷蘭人;嚴禁滋擾土著村社,維護士著民眾的根本利益。為了取得穩定的糧食供應以及立足台灣的長遠目標,鄭成功發布了墾田令,鼓勵文武各官以及廣大官兵家眷創建田宅,永為世業。但同時也反複強調,“不許混侵土民(指土著居民)及百姓現耕物業”,“不許混圈土民及百姓現耕田地”。在鄭氏軍隊圍攻台灣期間,由於大陸運糧船未到,軍隊普遍缺糧,“官兵至食木子充饑”,“日隻二餐”。而這時土著民眾的秋食已熟,鄭氏官兵卻能做到秋毫無犯,最後,由鄭成功遣戶都事楊英和承天府尹楊朝棟持金十錠前往新港、麻豆等社公平買賣,接濟兵糧。向土著居民傳授農業技術,幫助他們發展生產。鄭氏入台時,土著居民的農業生產技術十分落後,有著灌溉便利的近水濕田,置之無用。他們不知如何使用犁耙鏟鋤。根據這種情況,鄭成功派有經驗的漢族農民教之以耕耘方法,使不少高山族人民接受漢族先進的技術,學會牛耕和使用犁耙等農具,生產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毫不諱言,漢族移民與土著居民之間亦有過一些矛盾和衝突。但總的說來,鄭氏時期,漢族移民和土著居民的關係還是和睦的,尤其是民間的關係更是如此。據史書記載,鄭氏據台,漢人既多,往來相接,土著居民對漢人長幼尊卑皆呼兄弟。可見,當時的民族關係相當融洽。
在經濟上,大力發展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積極開展對外貿易。複台初期,為了解決軍糧的供應和立足台灣的長期打算,鄭氏政權對台灣的土地開發十分重視。在鄭成功的複台船隊中,“已攜有很多的犁、種子和開墾所要的其他物品,並有從事耕種的勞工”。在取得赤嵌地區的控製權之後,盡管圍困熱蘭遮的戰鬥還在進行,鄭成功就將一部分軍隊分派各地屯墾。不久,又正式發布了墾地令諭。其中,最主要的內容有兩條:一是“各處地方或田或地,文武各官隨意選擇,創建莊屋,盡其力量,永為世業”;二是“各鎮及大小將領官兵派撥汛地,準就彼處擇地起蓋房屋,開辟田地,盡其力量,永為世業”。這兩條的實質就是鼓勵私墾(包括民懇)和軍墾。而且,不僅是鼓勵,甚至還嚴加督促。由於政府的措施得力,開墾的成效也是顯著的。台灣的土地得到大量開發,墾地麵積劇增,比荷占時期增加了兩倍多。
為了使開墾的土地獲得良好的灌溉,當時還修築了許多水利設施。當時興修的水利工程,見於史籍記載的多達30餘處。這些水利設施的興修,灌溉了大量農田。
由於土地的大量開發和水利的興修,農業連年豐收,不但島上居民的糧食可以自給,而且還能“以其有餘,供給漳泉,以取其利”。
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之上,製糖、製鹽、造船、冶鐵等手工業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當時,島內生產的農產品和手工業產品品種相當豐富。據《台灣府誌》記載,糧食作物有稻、麥、黍、菽四大類,三十餘個品種,蔬菜有四十幾個品種,水果有二十多個品種,還有豐富的水產品和家禽、家畜。手工業產品有:鹽、黑砂糖、白砂糖、冰糖、汽酒、老酒、藤皮、白灰、木炭、棉布、麻布、毛被等。在農業、手工業發展的基礎上,商業也繁榮起來。當時的台灣可謂物產豐富,無所不有,商業繁榮,充分反映出鄭成功家族對台灣開發和建設所作出的貢獻。
鄭成功收複台灣後,利用台灣在國際貿易中的優越地位,大力發展海外貿易,他把台灣出產的鹿皮、蔗糖等販運到日本、新加坡、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換回需要的各種用品,既解決了台灣的軍政開支,也促進了台灣地區的經濟繁榮。
在文化教育上,鄭成功以台灣作為反清複明的基地,從而也將忠君愛國的儒家思想傳播到台灣。鄭成功死後,富於遠見的谘議參軍向執掌政權的鄭經建議大力發展文教事業,按照明製建立學校,實行科舉考試。科舉的推行使台灣民智大開,人才輩出,對中華文化在台灣的傳播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鄭成功複台之後雖然僅一年多的時間即離開人世,未能完成抗清複明的大業,但他對台灣的開發和建設采取了一係列重大措施,並為他的後繼者所繼承,從而使台灣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都有很大的發展。這就為日後清朝統一並治理台灣,進而縮小台灣與內地的差距奠定了基礎。
第三,鼓舞和支持了亞洲人民反對殖民主義的鬥爭。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處於資本原始積累時期,盛極一時的西班牙、葡萄牙早已來到東方掠奪。1618-1648年,荷蘭海軍多次擊敗西班牙艦隊,確立了荷蘭海上第一強國的地位,同時也成為17世紀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荷蘭的造船業處於領先地位,其船隊總噸位數占到歐洲總數的四分之三,比當時強大的英國船隊還強大10倍。荷蘭船隻遠航於世界各地,被稱為“海上的馬車”,荷蘭商人也因此被稱為“海上馬車夫”。一時間荷蘭成為世界的霸主,肆意橫行,瘋狂進行殖民擴張,建立殖民體係。當時的拉丁美洲、非洲西岸、好望角、亞洲的錫蘭、馬六甲、爪哇、班達和中國的台灣等地,都已淪為荷蘭殖民者的統治地區。這些地區的人民也都先後爆發前赴後繼的人民反殖民統治的鬥爭,但都遭到荷蘭殖民者的殘酷鎮壓。例如1609年班達人民反對專賣製度的鬥爭,1662年前的印度尼西亞人民的反荷鬥爭等等,但是,都被殖民者鎮壓了。然而,惟有鄭成功徹底地、完全地把荷蘭殖民者從中國台灣趕出去。這是在長期殖民化地區把殖民者驅逐出去的反殖民主義的偉大勝利,是西方殖民主義者在東方遭到的慘重失敗,它對荷蘭殖民者是一次致命的打擊,對整個西方殖民主義者也是一次沉重的打擊。鄭成功收複台灣,不僅維護了祖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阻滯了西方殖民主義對中國的侵略,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西方殖民主義對中國近鄰日本、朝鮮等國的侵略。因此,它成為反侵略鬥爭的一麵旗幟,不僅鼓舞著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反侵略鬥爭,而且在亞洲一些國家也有著很大影響。正因為如此,外國人普遍尊稱他為“國姓爺”,中國人民更視他為“民族英雄”,台灣人民將其視為“開台烈祖”,甚至把他塑造成神靈加以尊崇。如今在台灣,還遺留著國姓魚、鶯歌石、劍潭、龜山島、東海長鯨等有趣的傳說和遺跡,保持著三日節、太陽公生日(農曆三月十九日)等寓意深遠的節日,每年逢4月鄭成功登陸的那一天,台灣各界都要舉行慶典。這些都表明了台灣人民對民族英雄鄭成功的懷念。鄭成功收複台灣的曆史功勳,將彪炳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