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入主白宮(1 / 2)

戰後初期,美國兩大政黨都想拉艾森豪威爾擔任總統。他曾表示:“我是一個軍人,我肯定誰都不會認為我是一個搞政治的人。”1951年他發表聲明,說他將留在歐洲盟軍最高司令部的崗位上,他的真意卻是:“如能向我證明大多數共和黨人希望我當候選人,我就會出來。”1952年11月4日,艾森豪威爾作為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當選美國總統,1956年他連選連任。

艾森豪威爾就任總統,同摩根、洛克菲勒、杜邦、梅隆、福特等壟斷財團有著密切關係。在他的內閣中,各部要職都由大壟斷資本家或他們的代理人出任。國務卿約翰·杜勒斯是“大企業的法律顧問中薪金最高的人”;國防部長查爾斯·威爾遜是通用汽車公司部經理;財政部長漢費萊是控製煤、礦業、化工和銀行的漢納公司董事長,因此,艾森豪威爾內閣有“富豪內閣”之稱。

艾森豪威爾接任總統時,美國已開始從戰後帝國主義的“霸主”地位跌落下來,朝鮮戰爭的失敗使美國統治集團麵臨內外交困的局麵。艾森豪威爾當選伊始,他看到了美國人民的反戰情緒,聲稱新政府的首要任務是“盡快體麵地結束朝鮮戰爭”,於是,他在1952年12月親自前往朝鮮,恢複陷入僵局的和平談判,終於在1953年7月簽訂了朝鮮停戰協定。

艾森豪威爾在競選時許下諾言,要肅清貪汙和平衡預算,以減少政府開支造成的財政赤字。他說:“美國人希望有一個節約國家金錢的政府。他們希望停止無止境的增稅,把越來越多的家庭收入用去支持一個華盛頓官僚機構。”他停止了一些政府興辦的公共工程,取消了農產品的價格補貼,在這些方麵他的工作還是卓有成效的。但對與軍事有關的工程,其撥款還是逐年增加。結果民用工業受到影響,失業工人劇增。到1958年,失業人數上升到500萬人,占全部工人人數的7.5%,國內經濟出現衰退。廣大工人不得不窮於應付通貨膨脹和維持生計,他們不滿艾森豪威爾政府的某些經濟政策。1959年7月,美國爆發了50萬鋼鐵工人大罷工,占全國鋼鐵生產85%的高爐停工,給美國經濟以沉重打擊。艾森豪威爾被迫讓副總統尼克鬆出麵調解勞資關係,直到1960年1月,罷工才結束。

艾森豪威爾上台後,表示“他決定要消除共產黨的滲透陰謀”。1953年,他不顧國內外輿論的抗議,親自批準處決美共黨員、和平戰士羅森堡夫婦。1954年8月,他簽署了“共產黨管製法”,使美共處於非法地位。他聽任參議員麥卡錫及其操縱的參議院調查小組煽動反共歇斯底裏,打擊民主和進步力量,實施非法審訊。他在保障“安全”名義下,對公職人員甚至公民進行“忠誠”測驗,要求對有“叛國意圖”以及在思想和行為上構成“危險”的人員進行“清理”。

50年代,美國黑人日益覺醒,反對種族歧視的運動不斷興起。1954年5月17日,美國最高法院迫於黑人鬥爭的形勢,宣布種族隔離違反憲法,企圖以此緩和黑人的不滿情緒。最高法院的決定引起南部諸州種族主義者的強烈反對。艾森豪威爾進退維穀。他建議國會成立一個委員會研究黑人問題,結果遭到民主黨占多數的國會的否決。1955年以後,美國黑人運動蓬勃發展,艾森豪威爾不得不出麵幹預白人種族主義者的暴行。1957年9月,他被迫宣布:“任何人或任何極端主義暴力集團,嘲弄聯邦法律和執行該法律的美國地方法院的命令,都要受到懲罰。”

艾森豪威爾執政以後,繼續推行對外擴張政策。他根據50年代初社會主義陣營力量日益壯大、歐洲經濟迅速恢複、發展以及美國霸主地位不斷下降的新形勢,提出實行“新麵貌”的外交戰略。在軍事上,認為杜魯門的“遏製”政策使美國力量過於分散,負擔過重。主張把軍事力量集中在美國附近地區,把主要打擊力量放在核武器上,當美國“遭到打擊”時,能對“侵略者進行大規模報複”。這種以核武器為威懾力量、對別國進行核訛詐的戰略,就是大肆渲染的“大規模報複政策”。

他重視加強與西歐盟軍的合作,加強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力量,主張建立強大的歐洲,聯合對付蘇聯。

在亞洲,他汲取美國陷入朝鮮戰爭的教訓,積極推行拚湊軍事集團的政策。在1954年一年之內,就先後和日本簽訂了《共同防禦互助條約》,同英、法、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簽署了《東南亞集體防務條約》,還和台灣國民黨政府簽訂了《共同防禦條約》。美國通過這些區域性條約加強了對這些地區的控製,減少了美國在海外的駐軍和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