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時代的營銷
卷首語
作者:孫全勝
如今,市場上彌漫著悲觀情緒,當中國人對房價下跌充滿了欣喜的期待之情時,是實體企業的生存環境布滿荊棘,乃至惡化。
覆巢之下,豈有完卵?
2009年金融危機爆發,很多人認為,這不過是一次周期性的市場波動,經濟指數下探到穀底,然後逐漸上揚,幾年後市場一派繁榮景象。但菲利浦·科特勒不這麼認為,在當年出版的《混沌時代的管理與營銷》一書中,他強調經濟動蕩不再是周期性發作,混沌已成為市場環境常態。全球化和技術兩股力量促使國家、地區市場依存度越來越高,卻也因此更加脆弱,更易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而企業不得不在混沌的狀態中,應對無法預知的挑戰。
幾年過去了,執拗的市場似乎正在無情地坐實菲利浦·科特勒先生的論斷。
4月29日上午,曾擔任美國哈佛大學校長、財政部長、奧巴馬總統第一任期首席經濟顧問等職務的勞倫斯·薩默斯(Larry Summers),在哈佛大學講授完他的2014年春季學期課“Global Trends 2030:Alternative Worlds”最後一課。
據新浪財經專欄作家江濡山撰文介紹,薩默斯講課時,不看好美國、歐洲和中國等新興市場的發展前景。
薩默斯認為,2009年金融危機留下的很多病毒,美國不但沒有根除,近幾年反而快速聚集。比如大量貨幣“積聚”推動股市泡沫越積越多,財政赤字壓力有增無減,失業率居高不下。而歐洲央行依然通過提供寬鬆的貨幣環境強力支撐實體經濟發展,是下錯了藥,他不看不出歐洲國家有什麼樂觀的理由。
關於中國,他認為:“我們應當關注中國在全球化進程中的角色,中國政治轉型的複雜性、權力主導的資本集中投入、資源集中配置的集中型經濟發展模式,注定了不會長期維持快速的經濟增長。”
事實上,從薩默斯發表的《2014年會像1914年一樣結束嗎?》文章(《南方都市報》2014年5月25日B02版)看,他比菲利浦·科特勒更悲觀。
在這篇文章中,薩默斯認為,2014年與1914年的世界有相似之處。1914年,一些國家采取了不恰當的經濟政策,沒有能力推動經濟發展,導致國家主義、民族主義欲望發酵,致使“前所未有的迷惑、自滿和自大的情緒快速發展成災難,從此徹底改變了世界”。即使是薩默斯不希望,但曆史悲劇有可能重演。
那麼,置身市場漩渦中的企業家,該如何應對經濟蕭條,以及市場長期混沌呢?
太陽雨總裁陳榮華認為,無論是蕭條期還是行業冰凍期,都是企業發展的客觀規律,是企業的必經階段。企業高速增長後,必然要進入相對緩慢的增長期,而這個時期恰恰是企業的“長節期”,“節”長得足夠堅硬,才能抵禦風雨,不倒伏。
而太陽雨采取的“長節”措施,除了思想觀念對危機保持高度警覺外,一是全員營銷,以全員動態營銷介入市場,以“動”破“靜”;二是技術創新,推出“無電增壓太陽能”,開創了一個大熱水太陽能體驗時代。
而在《混沌時代的管理與營銷》一書中,菲利浦·科特勒也建議,企業要根據一般情況、最壞情況和最好情況,製定營銷戰略,不要削減產品研發和營銷預算,以保持市場份額。
覆巢之下,豈有完卵!但市場不是鳥巢,有人在,就有市場,就有需求,就有人笑傲江湖。
當蕭條、冰凍、混沌成為常態,點亮一盞燈,燭照自己的內心與他人需求,營銷就有希望成為笑到最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