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趙國長城——李牧(2 / 3)

一、李牧的軍事活動

建都邯鄲的趙國自公元前403年(趙烈侯六年),周天子正式冊命趙籍為諸侯始到公元前228年秦將王翦攻占邯鄲,俘虜趙王遷止,曆時181年,經曆10代君主。趙國作為戰國七雄之一,在當時的曆史舞台上頻頻亮相,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後還長期稱雄於戰國曆史舞台,成為戰國後期山東六國中唯一能與強秦抗衡的國家。綜觀趙國的曆史,先後湧現了廉頗、趙奢、李牧等許多名垂千古的名將,其中最讓人扼腕歎恨的是著名軍事家李牧。

李牧,生年不詳,據推算當生於趙武靈王後期。他的生平活動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前一段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一段是在朝中參與政治軍事活動,以抵禦秦國為主。終其一生,主要是作為武將活躍於曆史舞台的。

公元前309年,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取得顯著效果,使軍事力量大大增強,屢敗匈奴等北方胡人部落。但到了惠文王、孝成王時期,匈奴各部落的軍事力量又得到恢複並強大起來,不斷騷擾趙國北部邊境。李牧便被趙惠文王派往北方獨當戍邊之責。

李牧常居代地雁門郡(今山西寧武以北一帶),根據實戰需要,他設置官吏僚屬,當地市租全部交入幕府,做為軍費。他厚待戰士,每天宰殺數頭牛犒勞士卒;他注意提高戰鬥能力,每天教練士卒騎射;他有嚴格的防守措施,挑選派出人員偵探敵情、隨時發出報警信號。他和軍民約定:一旦匈奴人侵,未得出擊號令,一律速將人馬物質全部退入堡壘固守,不得輕易出擊。這樣堅持數年,軍隊無任何傷亡損失,形成了一支裝備精良而素質極高的邊防軍。

但匈奴卻以為李牧膽怯,軍卒中亦有人覺得自己的將領膽怯,為此常有議論。趙王聞聽傳言,便責備李牧。李牧不予理睬,激怒趙王,召他回朝,另派別將代之。

新將領守邊一年多,匈奴一入侵,便帶兵出戰。出戰多數失利,損失傷亡很重,邊民不能進行正常的耕種和畜牧。趙王隻好再請李牧出守,李牧謝絕,堅稱有病,閉門不出。趙王再三勉強,李牧才說:“王必用臣,必如前,乃敢奉命。”趙王應允,於是李牧再度到了邊地。李牧一如既往,匈奴仍是數年一無所得。但匈奴終究還是認為李牧膽怯,邊地軍卒得到豐厚的供養而未能效力,也都想請求一戰。於是李牧精選戰車1300乘,精騎1.3萬匹,驍勇步兵5萬人,弓弩兵10萬人,加緊演習戰術。同時放縱邊民畜牧,使民眾布滿原野,誘使匈奴入侵。

匈奴小股人馬侵入時,趙軍假裝敗走,並拋下數千民眾給敵人。匈奴單於貪得民眾財物,便率大軍入侵趙地。李牧則設奇陣,用兩翼包抄戰法出其不意包抄匈奴軍,一舉殲滅匈奴騎兵10餘萬人。接連又滅掉蟾襤,攻破東胡,降服林胡,單於落荒而逃,以後10多年不敢接近趙國邊城。此戰是先秦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對後世以步製騎的戰術有著深遠的影響。

由於李牧確保了趙國北部邊境的安全,使趙國君臣能無後顧之憂地對付來自西邊強秦的兼並戰爭,實際上,藺相如、廉頗、趙奢等人在政治軍事鬥爭上的每一個勝利,都是與李牧的協作支持分不開的。

當時的燕國也趁趙國虛弱之際趁火打劫。於是,悼襄王二年(前243年),他受命對燕作戰,帶兵攻取了燕的武遂(今河北徐水縣西)、方城(今河北固安縣南)。趙王遷二年(前234年),秦大將樊於期攻取趙的平陽(今河北臨漳縣西)、武城(今山東武城縣西),殺趙將扈輒,斬首10萬。三年(前233年),又帶重兵攻打趙國。趙派李牧為大將軍,大破秦軍於宜安(今河北高城縣西南),10萬餘秦軍全部被殲。樊於期僅率少數親兵衝出重圍,畏罪潛逃燕國。秦王暴怒,以金千斤,邑萬家購求樊於期之首。可見此次大勝對秦打擊沉重,而趙得到喘息之機。因功大,李牧被封為武安君。

趙王遷七年(前229年),秦國大將王翦大舉攻趙國,率上黨兵卒直下井陘(今河北井陘縣),楊端和率河內兵卒進圍趙都邯鄲。趙國派李牧、司馬尚傾全軍抵禦,一直相持到第二年。趙國由於連年戰爭,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麵積饑荒,國力已相當衰弱,而更大的憂患還在朝中,昏聵的趙王遷,對那個誣陷過廉頗的秦國間諜郭開寵信不疑。秦國在戰場上不能速勝,便又行反間故計,重金賄賂郭開,使其誣告李牧、司馬尚謀反。趙王遷不作分析,馬上派趙蔥及齊將顏聚取代李牧。李牧為社稷軍民計,拒交兵權,繼續奮勇抵抗。趙王、郭開便暗中窺探,乘其不備之時,加以捕獲殘殺,並罷黜廢免了司馬尚。三個月後,王翦大破趙軍,殺死趙蔥,俘虜了趙王遷及顏聚,攻取邯鄲,滅掉了趙國。

二、李牧的軍事思想

古代作戰,必須處理好君臣關係、軍民關係、官兵關係三大關係,並采取正確的作戰方略。現從這幾個方麵分析一下李牧的軍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