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與木耳一起作湯。
3.配蛋花燒湯。
4.燉烏骨雞。
5.拌雲南風味小吃米線。
6.清真餐廳用大白花蒸牛肉。
7.加少許白糖,拌勻後直接飲用。
8.“母子燴百花”成菜鮮嫩辣香。也可以按照地域風格及自己的喜好烹調
科學研究表明,可食花卉中含有較為豐富的蛋白質、脂肪、澱粉、多種氨基酸和糖類,並含有多種維他命和微量元素。例如大白花杜鵑,通過化學分析就發現花中含有維生素B6,而且含量高於目前所知的其它所有植物。從這種人們最常食用的大白花杜鵑與家常蔬菜的成分對比可以看出,其熱量、蛋白質、維生素、鈣及微量元素的含量均十分的高,這些營養物質能夠增強體質,利於人體健康。
杜鵑的藥用
在中國,杜鵑花作為藥用植物在民間應用已久,早在《神農本草經》(公元220~265年)中就記載:“躑躅(即杜鵑花)味溫辛,主賊風在皮膚中淫淫痛,溫瘧惡毒諸痹”。南北朝時,陶弘景撰《本草經集注》(公元492年)中也有“羊躑躅,羊食其葉,躑躅而死,故名”的記載。
杜鵑花藥用價值很高,它們所含的特征性活性成分為黃酮類和揮發油,大多有抗菌消炎和止咳平喘、化痰作用,臨床上具有較高的療效。如映山紅的根、葉、花均藥用,葉含有祛痰、鎮咳有效成分雙氫黃酮類(杜鵑醇Matteucinols、杜鵑花醇甙Matteucinin)、三萜類(烏蘇酸)、氨基酸;花含花色甙(矢車菊素~3~葡萄糖甙Cyanidin-3-glucoside、矢車菊素3,5~雙葡萄糖Cyanidin3,5-Diglucosid)、黃酮醇類(杜鵑黃素-3-鼠李葡萄糖甙);根含有鞣質。入藥有鎮咳、祛痰、平喘、止血等功效,用於治療慢性氣管炎、喘咳、風濕性關節炎、閉經、便血、陰道流血等疾病。然而,杜鵑花屬植物我國約650種,已知藥用的不超過65種,而粵東地區11種野生杜鵑花中入藥的隻有華麗杜鵑、紫花杜鵑、映山紅、荔葉杜鵑、南昆山杜鵑等5種,而且絕大多數都是民間便方,可見野生杜鵑花的藥用價值還有待進一步認識和開發。粵東地區的藥檢部門、醫藥研究所、製藥廠、大醫院甚多,如果能把這些單位的技術力量充分調動起來,聯合開展野生杜鵑花的藥用研究,尤其是利用其祛痰、鎮咳、平喘有效成分,開發出治療氣管炎及哮喘病的新藥物,則可以大大地提高野生杜鵑花資源開發利用的經濟效益。
花、葉和根均可入藥。花含花色甙和黃酮醇類,有活血、調經、祛風濕的功能。葉和嫩枝中含黃酮類、香萜類、有機酸、氨基酸、鞣質、酚類、甾醇、強心甙、揮發油等;黃酮類中有紅花杜鵑甲和乙,杜鵑花醇和杜鵑花醇甙。葉中還含熊果酸和木毒素。甘、酸、平。清熱解毒,化痰止咳,止血、治癰腫疔瘡、外傷出血、支氣管炎、蕁麻疹。根含鞣質。酸、澀、溫。活血,止血,祛風,止痛。治吐血、衄血、月經不調、崩漏、痢疾、風溫疼痛、跌打損傷。內服:水煎,25~50克,或浸酒。外用:搗敷。
春天采花,夏季采葉;秋、冬挖根,曬幹備用或鮮用。
杜鵑花調經藥膳:
杜鵑花燒茄條此菜選用了三七藥料,杜鵑花和茄子,合烹成藥膳素肴,其成品清香適口,可和血止血、祛風通絡、消腫止痛、散瘀調經。
原料:茄子400g,三七粉5g,鮮杜鵑花30g,韭菜花15g,色拉油、精鹽、大蒜米、味精、水豆粉、高湯各適量。
製作:茄子洗淨,削去蒂托,改刀成條;杜鵑花摘洗幹淨:炒鍋內放色拉油熱、下大蒜米、茄條炒幾下,放高湯、精鹽、三七粉,燒至軟時,再放杜鵑花瓣推均勻,勾上水豆粉成二流芡時,下味精、韭菜花推勻,起鍋即成。
杜鵑花燒腦花本品主料為羊腦花,並含蛋白質、脂肪、卵磷脂、腦苷和豐富的維生素C等,有祛風、安神、補腦的作用。將杜鵑花與羊腦花合烹成菜,可補腦安神、利血調經、祛風濕。
原料:羊腦花750g,鮮杜鵑花40g,薑蔥汁35g,化雞油20g,化鴨油30g,精鹽、味精、水豆粉、高湯各適量。
製作:羊腦花用針挑去血筋,輕輕洗淨;鮮杜鵑花摘洗幹淨,瀝幹水待用。淨瓦煲內放上化雞油、化鴨油、高湯、薑蔥汁、羊腦花、精鹽,置微火上,燒至熟透入味,改用中火,放味精、水豆粉收芡後,再撒上杜鵑花瓣推勻,端煲上桌即成。
注:不要選用有毒的黃色杜鵑花。
§§第七章 淩波仙子生塵襪——水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