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史話
自古以來,即是我國廣大人民喜聞樂見的綠化樹種之~。十八世紀七十年代,桂花由我國廣州傳到英國,之後歐洲一些花園和公園很快進行了引種。不過露地栽培成功的,首先為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國家。近半個多世紀以來,桂花在世界各地已成為重要的觀賞植物。桂花在我國栽培已有二幹多年的曆史。有關桂花的文字記述最早見於屈原《楚辭·九歌》“接北鬥今酌桂漿,辛夷車兮結桂旗”“奠桂酒今椒漿”等詞句。爾後東漢班固在《漢書禮樂誌》有“尊桂酒,賓八鄉”的記載。晉葛洪《西京雜記》記有“漢初修上林苑,群臣遠方各獻名果異樹,有掏桂十株”。目前,陝西南鄭聖水寺尚存漢桂一株,相傳為公元前206年,漢高祖劉邦的臣下蕭何手植。其主幹直徑達232cm,樹冠覆地麵積400多平方米。貴州錦屏還有更大的一株,胸徑達247cm,至今枝葉繁茂、樹形優美,十分壯觀,開花季節香飄數裏,歲有華實,至今不衰。這都是我國早期栽培桂花的活的見證。至於庭園中栽植桂樹,在唐代一些詩詞中就有許多膾炙人口的佳句,如唐元宗“小山秋桂馥”,白居易“山寺月中尋桂子”、“秋月晚生丹桂實”,李商隱“昨夜西池涼,露滿桂花吹斷月中香”,宋之向“桂子日中落,天香雲外飄”等。由此可見,唐宋以來桂花已進入私人園林。明《客座新聞》記載“衡神寺,其徑綿亙四十餘裏,夾道皆合抱鬆桂相間,計其數雲一萬七千株。連雲蔽日,人行空翠中,秋來香聞十裏,真神幻佳境”。可見這時桂花已作行道樹種植了。桂花作為經濟植物栽培比較集中的產區,有江蘇蘇州的光福,植桂始於唐,明代開始大麵積栽培,1982年有桂花1634畝,8萬餘株,產鮮花300噸。湖北鹹寧的柏圩栽培桂花始於明代,至今也有500餘年的曆史,1983年產鮮花92.5噸。此外如杭州、武漢、長沙、桂林、成都、南京等地,都有相當數量的栽培,成為這些城市重要的園林綠化樹種。桂花原產我國西南部,喜馬拉雅山脈東部一帶。因久經人工栽培,分布極為廣泛。作為園林綠化樹種,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城鄉各地普通種植,近年黃河中下遊以南各城鎮亦大量引種,並且獲得初步成功,北方多行盆栽。除我國外,日本、南亞以及東南亞一帶也有相當數量的栽培。桂花久經人工栽培,在長期自然雜交、人工選擇以及環境條件影響下,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栽培品種。但目前尚缺乏係統的整理。習慣上還是按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的記述,謂“花有白者名銀桂,黃者名金桂,紅者名丹桂,有秋花者,春花者,四季花者,逐月花者”。
桂花的源起與園林的結緣
根據考古資料證實,桂花在我國的生長曆史達到一萬年以上。廣西桂林南郊甑皮岩洞穴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中,曾發掘出桂花花粉化石。但文獻中最早有關桂花的記載,則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山海經南山經》中提到:“招搖之山多桂”;《山海經西山經》提到:“之山,其山多桂木”;楚屈原《九歌》中有:“援北鬥兮酌桂漿,辛夷車兮結桂旗”的詩句。這些文獻中記載的桂樹植物,當包括桂花在內。當時桂樹還是美的化身,《呂氏春秋》讚稱“物之美者,招搖之桂”,說招搖山的桂樹是最美好的東西。桂花與園林的結緣則是在西漢時期。《西京雜記》載:“漢武帝初修上林苑,群臣所獻奇花異木兩千餘種,其中有掏桂十株”;《三輔黃圖》載,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帝破南越後,在上林苑中興建扶荔宮,廣植奇花異木,其中有桂一百株;還載甘泉宮以南的昆明1995~2005TsinghuaTongfangOpticalDiscCo。,Ltd。Allrightsreserved。池,池中有靈波殿,以桂為柱,風來自香。司馬相如《上林賦》中也有“桂菱木蘭”之賦句。可見,在西漢時期桂花就被引種在帝王宮苑。陝西漢中市南鄭縣聖水寺院中有株西漢初年相國肖何手植的漢桂,1980年經14C測定,該樹樹齡為1840年±350年,上述史料表明,在西漢時期桂花就與中國傳統園林結緣,進入宮苑,庭院,成為觀賞之物。
魏晉六朝時期的桂花造景
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佛教興盛。由於政治局勢反複無常,當時的文人士大夫崇尚清淡高雅,禮佛養性,尊崇自然,反對明教,他們身居鬧市而又迷戀自然山水,因之產生了崇尚自然的山水園林和寺廟園林。桂花樹是這兩種園林造景形式的應用材料之一。這時期產生了“蟾宮折桂”之傳說,桂花的種植極為普遍。晉嵇含《南方草木狀》記載廣西地區植桂:“桂出合浦,生必以高山之巔,冬夏常青,其類自為林,間無雜樹”。交趾置桂園,桂有三種。這裏當包括桂花種植造景。晉左思《吳都賦》中有“丹桂灌叢”稱譽江南植桂情形。《南部煙花記》載,南朝陳後主為愛妃張麗華造桂宮,苑中惟植桂樹一株。梁人庾肩吾《詠桂》詩雲:“新叢入望苑,舊幹別層城。請視今移處,何如月裏生”,當時植桂之況可見一般。
唐代的桂花造景
唐代是中國文化最為發達時期,文人寫意山水園林開始形成。桂花則成為造園的重要材料之一。“吳剛伐桂”的神話傳說對桂花的造景影響很大,當時文人墨客和達官顯貴在官邸宅園,園林別業中引植桂花十分普遍。唐李德裕在東都洛陽城外建園林別業“平泉山居”,園中遍植各種園林花木和桂花。其作《平泉山居草木記》中提及有“剡溪之紅桂”,“永嘉之紫桂”,“剡中之真紅桂”等品類。柳宗元貶居湖南永州時曾請人自衡陽移桂花樹十餘棵,栽植在零陵所居精舍,並有詩曰:“謫官去南裔,清香繞靈嶽;晨登蒹葭岸,霜景霽紛濁。離披得幽桂,芳木欣盈握。”白居易在任杭州,蘇州刺史期間,將杭州天竺寺的桂花移植到蘇州城裏,並寫有《東城桂》詩二首,其一曰:“子墮本從天竺寺,根盤今在闔閭城。當時應逐南風落,落向人間取次生。”說明寺廟裏也盛植桂花樹,從唐人詠桂花詩句中也可見當時桂花種植之盛況。李嶠《詠桂花》詩“未植蟾宮裏,寧移玉殿幽。枝生無限月,花落滿自秋”,是詠唐都長安宮殿裏所植桂花。李德裕《月桂》詩“何年霜夜月,桂子落寒山”,則是詠園林別業中所植之桂花。劉禹錫《酬令狐相公使宅別齋初植桂樹見懷之作》雲“清淮南岸家山樹,黑水東邊第一栽”,是詠庭院所植之桂花。
宋元時期的桂花造景
宋元時期,深受桂花傳說的影響,桂花造景很普遍。宋張邦基《墨莊漫錄》卷八載:“木犀花江浙多有之,清芬漚鬱,餘花所不及也。一種色黃,深而花大,香尤烈;一種色白,淺而花小者,香短。清曉朔風,香來鼻觀,真天芬仙馥也……江東曰岩桂,浙人曰木犀,以木紋理如犀也。”說明桂花在當時栽培之廣泛。南宋高宗南渡建都臨安(今杭州)後,曾在德壽宮賞桂,有象山士子史本,見木犀忽變紅色,異香,把接本獻於高宗,高宗雅愛之,畫為扇麵,並題詩“秋入幽岩桂影團,香深粟粟照林丹,應隨王母瑤池宴,染得朝霞下廣寒。”可見當時宮廷中桂花種植之多。從宋僧仲殊《金菊對芙蓉》詞上半闕也可看出臨安的桂花造景,詞曰:“花則一名,種分三色,嫩紅妖白嬌黃。正清秋佳景,雨霽風涼。郊墟十裏飄蘭麝,瀟灑處,旖旎非常,自然風韻,開時不惹,蝶亂蜂狂。”南宋抗金名相李綱喜愛桂花,晚年退居福州,其書齋命名為“桂齋”,並親植桂花以明誌,寫有兩首《采桑子木犀》詠桂花詞。從宋元時期詩人的詠桂詩句也可見當時桂花之造景。如宋梅堯臣《臨軒桂》有“山楹無惡木,但有綠桂叢”詩句,是說臨軒植桂;歐陽修《謝人寄雙桂樹子》有“曉露秋暉浮,清陰藥欄曲”詩句,則暗示桂花已被移植到詩人庭院中的芍藥欄邊;毛滂《桂花歌》有“玉階桂影秋綽約”詩句,則是說台階前植桂;範成大《岩桂》有“越城芳徑手親栽,紅淺黃深次第開”詩句,則是說在路徑旁植桂;楊萬裏《凝露堂木犀》有“雪花四出剪鵝黃,金粟千麩糝露囊”詩句,是說堂前植桂;朱熹《次劉彥集木犀韻》有“仙衣才試鬱金黃,便覺秋風滿院芳”詩句,是說庭院中植桂;元倪瓚《桂花》有“桂花留晚色,簾影淡秋光”詩句,則是說窗前植桂。
明清時期的桂花造景
明清時期,隨著造園藝術的發展,桂花作為造園材料在園林中的應用更為廣泛。這一時期的史料中記載較多。明《學圃餘疏》對明代桂花栽培造景情形有較為詳盡的記載,曰:“木犀吾地為盛,天香無比。然須種早黃子二種,不惟早黃七月中開;子花密為勝,即香亦馥鬱異常。丹桂香減矣,以色稍存之,餘也勿植。又有一種四季開花而結實者,此真桂也。閩中最多,常以春中盛開,吾地亦間有之。宜植以備一種花之四季開者,蘭桂而外有月桂長春菊,月桂閩種為佳。”說明明代桂花有數種品種。《客座新聞》載:“衡神祠其徑綿亙四十餘裏。夾道皆合抱鬆桂相間,連雲蔽日,人行空翠中,而秋來香聞十裏。計其數,雲一萬七千株。”明清時期江南私家園林大盛,桂花是不可缺少的造園樹種之一。明正德年間著名文人楊升庵在家鄉四川新都驛植桂樹數百株,作《桂湖曲》,人因呼曰桂湖,還沿湖遍植桂花,並於桂花林中建桂花亭。楊升庵在這裏寫下了《桂湖曲送胡孝思》名詩,新都驛得名桂湖。山園是明萬曆時文壇領袖王世貞在江蘇太倉城中所建私園,取意神仙棲息之所,園中多處種植桂花造景。其作《山園記》記稱“芙蓉池之西北度有小橋,崇阜若馬脊,皆植桂。凡數十百樹,曰金粟嶺。”揚州影園是徽商後代鄭元勳於明末在揚州所建私園,鄭作《影園自記》載其園中植桂造景是“室隅作兩岩,岩上多植桂,繚枝連卷,溪穀嶄岩,似小山招隱處。”涉園是清初浙江文人張惟赤在海鹽城所創私家園林,園中廣植桂花,清葉燮作《涉園記》載其園中植桂:“東接桂林,老桂百株,敷榮密布如幕……左則桂,梅,桐,共百數。”清南京著名私家園林隨園中也植有桂花百株。清代揚州園林中也多植桂花,據清李鬥《揚州畫舫錄》記載,白塔晴雲水中有桂花嶼,種桂數百株,中多老桂。蜀岡朝旭園內十字廳,名為青桂山房,廳前有老桂數十株。清平山堂大門在寺之西側,門內亦植老桂百餘株。清代揚州有兩個金粟庵,都以植桂聞名,一處地近南湖,在掃垢山尾,原庵名為掃垢精舍。《揚州畫舫錄》卷八載:“康熙五年,靈隱大殿落成後,八月十三日,早落月中桂子。浙僧戴公過揚州,遺四五粒於庵中種之。因又改名金粟庵……庵左為桂園,園中桂樹是月中種子,花開皆紅黃色”。另一處在湖上四橋煙雨四照軒前,《揚州畫舫錄》卷十二述之甚詳,曰“軒前有叢桂亭,後嵌黃石壁。右有曲廊入方屋,額曰‘金粟庵’……是地桂花極盛。花時園丁結花市,每夜地上落子盈尺,以彩線穿成,謂之桂球。以子熬膏,味尖氣惡,謂之桂油。夏初取蜂蜜,不露風雨合煎十二時,火候細熟,食之清馥甘美,謂之桂膏。貯酒瓶中,待飯熟時稍蒸之,即神仙酒造法,謂之桂酒。夜深人定,溪水初沉,子落如茵,浮於水麵。以竹筒吸取池底水,貯土缶中,謂之桂水。”表明此處金粟庵桂花培植之繁盛,甚至還用桂花製出許多飾品和食品,如桂球和桂油,桂膏,桂酒等。保存至今的明清時期江南私家園林中也有桂花造景的實例。蘇州滄浪亭是北宋時著名文人蘇舜欽貶謫蘇州所建,取《孟子》之“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歌,名“滄浪亭”。今園為明清時重修,園中多以桂花造景,建有“清香館”,明《盧熊府誌》載“木犀亭曰清香館”,取唐詩人李商隱“殷勤莫使清香遠,牢合金魚鎖桂叢”詩句,為南宋紹興初韓世忠所題。館前一道漏窗粉牆,自成院落,院內植有桂花數株,蒼老古樸,已是百年前物,每逢金秋送爽之際,丹桂吐芯,清香四溢。蘇州名園留園是明萬曆時官員徐泰罷官歸田而建之私人園林,園內用桂花造景,建有“聞木犀香軒”小品,木犀,即岩桂,此處桂樹叢生,故名。軒有對聯一副:“奇石盡含千古秀,桂花春動萬山秋。”秋日丹桂盛開,芬芳四溢,香沁心脾。蘇州名園網師園是清乾隆時官員宋宗元退隱蘇州所建,園中以桂花作主景,建有“小山叢桂軒”主建築。取《楚辭小山招隱》之“桂樹叢生山之阿”和庾信《枯樹賦》之“小山則叢桂留人”句意,因軒對小山,上植叢桂,故名。軒旁主植桂花,蒼秀幽雅,入秋清香滿院。怡園是清浙江寧紹台道顧文彬在蘇州所建私人園林,園內以桂花為景名“金粟亭”,“金粟”是桂花別名,園主人集辛棄疾詞為聯:“芳桂散餘香,亭上笙歌,記相金粟如來,芯宮仙子;天風飛墮地,眼前突兀,最好是峰房萬點,石髓千尊。”亭旁四麵遍植桂花,峰石林立,景色蕭疏。揚州著名園林個園桂花廳前,寄嘯山莊蝴蝶廳西,桂花廳側,都植有桂花數叢,人坐於廳上,則香盈衣袖。明清時期北方園林中也引植桂花造景,北京著名皇家園林清漪園(今頤和園)中引植桂花,玉蘭,牡丹在庭院中,取“玉堂富貴”之寓意。今頤和園中尚存有數十株古桂花樹,有金桂,銀桂之品類,每當金秋時節,園中清香四溢。明清時期的造園著作對桂花在園林中配植造景有專門記述。明文震亨《長物誌》載:“叢桂開時,真稱香窟,宜辟地一畝,取各種並植。”清呂初泰《雅稱》也載:“桂香烈,宜高峰,宜朗月,宜畫閣,宜崇台,宜皓魄孤枝,宜微揚幽韻。”清《廣群芳譜》對桂花的移植有詳細記載,曰:“花時移栽高阜半日半陰處,臘雪高擁於根。則來年不灌自發,忌人糞。冬月豬湯澆一次妙。又麻糝久浸,候水清澆亦佳。蠶沙壅根,澆以清水,來年愈盛,北方地寒,九月十月間,將樹以土培根,高尺許,外苫蓋周密,嚴塗以泥,半腰向南,留一小窗,暖日開之,以透太陽之氣,寒則塞之。春分後去其塞,清明後去其苫,無有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