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社會發展動力問題,既是一個深刻的理論問題,又是一個重大的實踐問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產力發展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的前提下,對社會主義社會發展動力問題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重要成果。

1.基本矛盾動力論

毛澤東曆來認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正是因為矛盾運動,推動了事物的不斷發展。社會主義社會也是有矛盾的,正是由於這種矛盾運動,才推動社會主義社會不斷發展。他對斯大林的社會主義生產關係完全適合生產力的觀點提出了批評,說:“斯大林在一個長時期裏不承認社會主義製度下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直到他逝世前一年寫的《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才吞吞吐吐地談到了社會主義製度下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說如果政策不對,調節得不好,是要出問題的。但是,他還沒有把社會主義製度下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當作全麵性的問題提出來,他還是沒有認識到這些矛盾是推動社會主義社會向前發展的基本矛盾。”這樣,在社會主義發展動力問題上,基本形成了基本矛盾動力論,這在社會主義學說史上還是第一次,具有很大的理論創新性。

1957年,毛澤東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對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動力論進行了進一步闡述,明確指出:“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而正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基本矛盾,是推動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動力。1957年11月18日,毛澤東在莫斯科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上的講話中,從辯證統一的馬克思主義原則出發,明確指出:“無論什麼世界,當然特別是階級社會,都是充滿著矛盾的。有些人說社會主義社會可以‘找到’矛盾,我看這個提法不對。不是什麼找到或者找不到矛盾,而是充滿著矛盾。”許多學者將毛澤東的這個論述概括為社會主義社會充滿著矛盾,作為毛澤東矛盾動力理論的首要觀點加以引證,但筆者不敢苟同,如果單從邏輯上講,應該不存在問題。然而,考察一下當時中國社會的曆史背景,就會發現具有“階級鬥爭擴大化”的問題。

毛澤東堅持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分析法,創立社會基本矛盾學說,對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社會主義社會就是在社會主義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基本矛盾運動中得到不斷發展的。毛澤東的基本矛盾動力論,首先解決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生前沒有明確闡述的一個重大課題,即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消滅以後,社會主義社會矛盾是否還存在並發生作用。其次,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推動社會發展的論斷符合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馬克思和恩格斯雖然沒有對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動力進行專門論述,但是馬克思在研究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用“生產方式”一詞來闡明社會發展理論,它是按照生產關係適合生產力的水平和性質的規律來促進社會發展的。這條規律是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當然適用於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事實上,對這一社會發展基本規律的準確把握,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共八大上就已交上了滿意答卷。中共八大提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並且指出解決這個矛盾的根本辦法就是發展生產力。但是,後來在實踐當中,由於種種複雜的原因,毛澤東將解決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著力點放在生產關係的構成和類型上,對發展生產力本身有所忽視,而在政治上,將社會主義階級矛盾擴大化和絕對化了,對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解決也並沒有跳出階級鬥爭的怪圈。

2.改革開放動力論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在對社會主義發展出現曲折的教訓進行總結的基礎上,在社會主義發展動力問題上形成了改革開放動力論。鄧小平認為,中國社會發展的動力,來自兩個方麵,即內部改革和對外開放,改革開放是我國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他反複強調,“堅持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一招”,“不開放不改革沒有出路,國家現代化建設沒有希望”,“改革開放要貫穿中國整個發展過程”,如果放棄了改革開放,“就等於放棄我們的根本發展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