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我們不能簡單地把鄧小平發展理論歸結為單一的經濟現代化,但是,必須指出,發展社會生產力、發展國民經濟的確是鄧小平發展思想的核心內容。毛澤東和鄧小平所強調的“四個現代化”主要側重於經濟現代化,這是顯而易見的。鄧小平明確指出,搞四個現代化“最主要的是搞經濟建設,發展國民經濟,發展社會生產力”。他還說:“抓住時機,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作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他深知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是生產力的革命性變革,中國式的現代化必須依靠發展生產力來實現。在他看來,發展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原則和社會主義的首要任務,這既是他獨特的理論創見,也完全符合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關係原理。在鄧小平的經濟發展思想中,脫貧致富是其中心內容,反映了經濟建設在落後國家現代化過程中的首要地位。他還十分強調共同富裕的目標,反映了鄧小平社會主義發展觀與非社會主義發展觀之間的本質區別。此外,鄧小平還改變了改革開放以前在經濟發展中主要重視產量增長、對質量效益與人民生活關注不夠的做法,把加快經濟增長與提高質量效益、發展生產與改善人民生活相結合,把“數量型”和“質量型”兩種發展目標相統一,體現了一種新的經濟發展觀,比較符合我國經濟發展的要求。
到20世紀末,江澤民在繼承鄧小平發展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社會全麵發展的新思想。“我們進行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各項事業,是相互協調和全麵發展的事業,不但經濟建設要上去,人民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素質和社會秩序、社會風氣都要搞好,這樣才能促進社會的全麵進步和整個社會文明的全麵發展。”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大會上,江澤民明確提出人的全麵發展的重要目標,他說:“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項事業,既要著眼於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同時又要著眼於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麵發展。”這是江澤民對發展內涵的重要拓展,在依然強調經濟建設是中心的基礎上,突出了社會全麵發展及人的全麵發展的內容。人的全麵發展是社會全麵發展的前提,當然人的全麵發展又要依賴於社會的全麵發展,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但不論如何,現代化歸根結底要歸結到人的現代化。
黨的十六大以來,在充分總結國內外發展的曆史經驗和中國共產黨發展理論的基礎上,胡錦濤在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正式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即“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麵發展”。黨的十七大更明確地概括了發展的科學含義:“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麵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毫無疑問,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是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建設思想的重大發展與突破。這是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對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新的發展和創新,體現了一種嶄新的發展理念,必將對中國現代化建設產生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