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化的整體快速推進,中國的和平崛起已是不可遏製的大勢所趨,中國的發展模式也引起了世界範圍內的廣泛矚目。“中國模式”一詞因喬舒亞·庫伯·雷默的《北京共識》而廣為流行,在許多接受了“華盛頓共識”的國家並沒有實現經濟發展轉機的情況下,“中國模式”所呈現出的生機與活力則顯示出了無窮的魅力。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斯蒂格利茨充分肯定了這一點,他認為,中國經濟的巨大成功,對世界經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其他國家也分享到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成果。前任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曾說,中國依靠獨特模式實現發展的有益經驗的確值得其他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借鑒。可以認為,“中國模式”的提出,是西方學者對進入新世紀以來在全球經濟發展普遍不景氣而中國社會卻呈現出經濟持續發展、社會安詳景象的重新審視,與一度甚囂塵上的“中國崩潰論”和“中國威脅論”相比,“中國模式”的提出,顯得格外顯眼。
然而,究竟什麼是“中國模式”,學界並無統一定義。西方學者關於“中國模式”的認識,一般僅僅基於經濟層麵。事實上,現代化是一個係統工程,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全麵變遷。因此,不能簡單地把“中國模式”僅僅理解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它實際上就是中國在現代化探索進程中所形成的一係列動態特征,或者說中國的現代化模式。狹義地說,現代化理論就是發展理論。因此,要理解中國模式,就必須理解中國特色的發展理論,大致包括發展內涵、發展道路、發展目標、發展戰略、發展動力、發展環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