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我國麵臨著國際競爭的嚴峻挑戰。江澤民指出:“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優化資源配置,拓寬發展空間,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為此,他提出了應對的措施:第一,“以提高效益為中心,努力擴大商品和服務的對外貿易,優化進出口結構。”第二,努力提高利用外資的水平。江澤民指出:“利用外資是對外開放的重要內容”,應“進一步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第三,進一步辦好經濟特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江澤民指出,要“進一步辦好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等。多年來的實踐證明,經濟特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的相繼興辦,對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和示範作用。

(2)對外開放是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首先,中國的對外開放是全方位的,即不論是對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不論是對發達國家還是對發展中國家,都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關於這一點,在改革開放的初期,鄧小平就非常清楚地提了出來。1984年11月,鄧小平在中央軍委座談會上的講話就明確指出,“對外開放,我們還有一些人沒有弄清楚,以為隻是對西方開放,其實我們是三個方麵的開放。一個是對西方發達國家的開放,我們吸收外資、引進技術等等主要從那裏來。一個是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開放,這也是一個方麵。……還有一個是對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的開放,這些國家都有自己的特點和長處”。其次,中國的對外開放是多層次的,即開放不僅包括對外開放,利用國外的資源和市場,也包括對內開放,利用國內的資源和市場;開放不僅涉及沿海地區,而且也涉及沿邊地區和內陸地區;開放不僅要“引進”國外資金、資源、技術和管理經驗,而且也要通過擴大出口,開拓國際市場,發展跨國經營等途徑,使中國走向世界經濟舞台。再次,中國的對外開放是寬領域的,它不僅表現在經濟領域,也表現在科技、教育、文化和對外交往等眾多領域。因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目標不僅要實現經濟的現代化,也要實現社會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其他各個領域的全麵發展,從這一需要出發,世界其他國家以及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我們都應借鑒。

江澤民指出:“中國政府將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政策,以更加積極地推進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在更大範圍和更深程度上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引進來’和‘走出去’,是我們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兩個緊密聯係、相互促進的方麵,缺一不可。”這既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對外開放、發展開放型經濟的內涵,也是進入新世紀,我們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對外開放、開展開放型經濟、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一個新的戰略部署。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們主要是以“引進來”為主,這是完全必要的,並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高和現代化建設的推進,我們必須加快實施‘走出去’的戰略。”這既是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新要求,也是我們更有效地利用世貿組織規則,加快自身發展的重要途徑。不失時機地實施“走出去”的戰略,把“引進來”和“走出去”緊密結合起來,更好地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這是我們在參與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打好“主動仗”的必由之路。

(3)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一切文明成果,我們都要吸收和借鑒。可以說,隻有吸收和利用了全人類的文明成果,社會主義才會更加生機勃勃、充滿活力,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才能發揮,社會主義的吸引力才會不斷增強。在對外開放進程中,黨內和國內有些人對實行開放政策曾存在各種疑慮。針對這種情況,鄧小平明確指出:我們的開放政策,不會導致資本主義。其主要原因是,“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吸收外資,合資經營,不可能損害社會主義中國的主權,隻會有助於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再過二十年、五十年、七十年,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更加發展了。等到那一天,社會主義的主體經濟發展得更加強大了,更不怕衝擊社會主義的主體經濟了”。他還說:過去行之有效的東西,我們必須堅持,特別是根本製度,社會主義製度,社會主義公有製,那是不能動搖的。我們不能允許產生一個新的資產階級。無論怎麼樣開放,公有製經濟始終還是主體。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絕不允許把我們學習資本主義社會的某些技術和某些管理的經驗,變成了崇拜資本主義外國,受資本主義腐蝕,喪失社會主義中國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開放會有風險,那就是會帶來某些資產階級腐朽的東西和消極的影響。西方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會腐蝕某些人的靈魂。但我們不怕。鄧小平認為,我們的社會主義政策和國家機器有力量去克服這些東西。他告誡我們,在堅持對外開放,發展經濟合作,利用外資和借鑒外國經驗的同時,必須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決不可忘掉把國家的主權和安全放在第一位,決不可放棄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決不可放任各種腐朽的、有害於人民的東西自由泛濫。要教育我們的人民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在抓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也要抓精神文明建設。江澤民指出:“積極引進國外智力,吸收和借鑒世界各國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以及其他一切文明成果,加快自己的發展,是我國對外開放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4)堅持對外開放與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統一。鄧小平在指出我們應實行對外開放的同時,仍堅持建國以來毛澤東一貫倡導的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他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指出:“中國的事情要按照中國的情況來辦,要依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來辦。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依靠外國力量來實現經濟現代化。特別是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物質技術基礎薄弱,生產力發展水平比較低,更需要發揚發憤圖強、自力更生的創業精神。我國隻有依靠自己的力量,勤儉建國,艱苦奮鬥,才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我們所以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是因為從發達國家那裏取得資金和先進技術並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別是世界上有一股反華勢力,始終敵視我國,妄圖製造分裂,把我國政治上搞亂,經濟上搞垮。所以,我們必須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這是我們的基本立足點。但是,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並不意味著閉關自守、盲目排外,而是要在強調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執行一係列既定的對外開放的政策。鄧小平指出:我們吸引資本主義國家的資金、技術,為的是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這是我們實行對外開放的根本目的,它同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不矛盾。不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對外開放就會失去根基,就會喪失中國特色,甚至會使中國成為他國的附庸。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對外開放是統一的,兩者是相互聯係、互相促進的。通過對外開放能使我們學到國外先進的東西,在此基礎上還要進一步消化、吸收和創新,使學來的東西能為我所用,最終達到增強自力更生能力和綜合國力的目的。反過來,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也就是能更全麵、更深入地參與國際競爭,而一國的競爭實力是由其自力更生能力決定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強大的國家才能在國際競爭中處於有力地位乃至立於不敗之地。所以,隻有自身強大了,才能擴大對外開放的深度和廣度,才能更加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