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執政黨肩負的使命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曆史任務的必然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蓬勃發展,城鄉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同時也出現了城鄉及地區差距擴大、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差距過大、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等問題。如何妥善處理和逐步解決這些問題,才能夠有效化解社會矛盾,消除不穩定因素,調動各方麵的積極性,形成社會發展的強大合力,這是新時期對執政黨執政能力的重大考驗。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保障和黨執政的社會基礎角度來看,和諧社會的構建強調社會層麵的製度保障和黨的執政基礎,超越了一般講社會主義政治特征的層麵,而提升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深化了黨的治國理政理念和社會治理理念,逐步在社會實踐中真正體現出人民群眾的曆史主體地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我們黨帶領人民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並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們黨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調動起來,共同為完成黨的執政目標和執政任務而奮鬥的現實要求。
總之,我們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構想,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符合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社會的科學設想,是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是對我們黨執政規律認識的深化,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豐富和發展,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豐富和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科學構想的提出,也是對鄧小平關於社會穩定思想的繼續和發展,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社會穩定秩序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
2.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想的蘊涵
胡錦濤《在省級主要領導幹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可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想,屬於社會建設的內容,包含著諸多方麵豐富的內涵。它同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有機地統一在一起,既有不可分割的緊密聯係,又有各自的特殊領域和規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際上是指以人為主體的社會和諧發展狀態,它包括人自身各方麵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社會結構之間的和諧、社會資源之間的和諧、社會內外部環境的和諧這六個方麵的基本內涵。
(1)每個人自由而全麵地發展的社會。
如果說以人為本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質內容,這裏以人為本的“人”是指全體人民的集合概念,那麼強調人自身和諧中的“人”則是指“個人”,是以“個體”形式存在的單個的活生生的、現實的人。人自身多方麵的和諧,包含個人的生理與心理的和諧,人的情感與智力的和諧,人的物質要求與精神滿足的和諧等等。馬克思主義所構想的共產主義社會就是和諧社會的最高境界,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麵地發展”是對和諧社會的最經典的闡釋。隻有同人的全麵發展和個人自由的充分發揮緊密相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才不是空談。
(2)人與人之間和諧發展的社會。
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和諧發展,是指人們之間沒有根本的利益衝突,能夠各盡其能地勞動,各得其所地生活。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協調,關鍵在於利益關係的處理。人的一切行為皆根源於利益。馬克思曾說過:“人們奮鬥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恩格斯也指出:“每一個社會的經濟關係首先是作為利益表現出來。”因為,“‘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醜”。在人們對自己利益追求的過程中,由於各方麵原因,利益占有的多少是不同的,也是正常的。然而,這裏存在的兩個關鍵性問題是:其一,人們對利益的占有與自己在社會財富創造中的貢獻是不是對應的;其二,一旦產生了利益矛盾,社會能不能及時地加以協調。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說,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包含的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係,不在於人們之間有沒有利益矛盾,而在於如何認識和解決這些矛盾。在一個利益主體多元化的社會中,實現社會和諧的製度安排往往並不表現為其中沒有或很少有利益上的矛盾或衝突,而是表現為它能夠容納和化解這些矛盾與衝突。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絕不是一個沒有利益衝突的社會,相反,它對不同利益主體的包容和對矛盾以至衝突的化解本身就是社會和諧的一個重要表征。
(3)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發展的社會。
從人與自然的關係來看,和諧社會表現為人們在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過程中實現更多的社會財富創造,即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不僅是人們的生活水平得以不斷改善的基礎,而且也是和諧社會形成和不斷發展的基礎。發展中的和諧才是真正的和諧。沒有發展,人們的生活就難以得到保障和改善,在財富極度匱乏的社會中必然潛伏著許多不穩定的因素,難以形成社會和諧。正像在貧瘠的土地上長不出好的莊稼一樣,在貧窮的基礎上也不可能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我們所追求的不是高消耗、高汙染、粗放型的舊式增長,而是高效、低耗、環保、集約型的發展,即人們在利用自然資源發展的過程中,不僅要維護人類自身的利益,而且要維護自然界的平衡,使人類社會係統與自然生態係統和諧相處,協調發展,改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良好的生態文明,共同嗬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