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穩定壓倒一切

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黨的指導思想出現了“左”的錯誤,指導思想上以“階級鬥爭為綱”,大搞政治運動;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間,更是“打倒一切”、“全麵內戰”,企圖從“天下大亂”達到“天下大治”。盡管毛澤東多次強調要“安定團結”,但是,結果卻是事與願違,造成了人為的政局動蕩,致使國民經濟瀕於崩潰邊緣,這個教訓十分沉痛。

被當做黨內第二號“走資派”而打倒的鄧小平和整個國家一起飽嚐了動亂之苦,更加深切地體會到恢複政治秩序和社會秩序對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1975年,鄧小平複出後著手全麵整頓,麵對當時的混亂局麵,頂住各種壓力,引用毛澤東“以安定團結為好”的“最高指示”,提出“要團結起來,安定起來”,這是個大局,全黨要服從這個大局,要“硬著頭皮”把國民經濟搞上去。“文化大革命”結束後,鄧小平在總結曆史教訓時說:“文化大革命的經驗已經證明,動亂不能前進,隻能後退,要有秩序才能前進。”穩定是大局,是壓倒一切的工作,這是鄧小平一貫的戰略思想。鄧小平把維護安定團結的穩定局麵視做我國社會發展的首要條件和關鍵原則,是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尤其是對“文化大革命”的撥亂反正。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反複強調: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麵是“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必不可少的條件和保證”,要“一心一意搞四個現代化,必須一心一意地維護和發展安定團結、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麵”。在1989年政治風波之前,鄧小平更是旗幟鮮明地提出:“中國的問題,壓倒一切的是需要穩定”,要放出一個信號:中國不允許亂!“六四風波”後,鄧小平在與尼克鬆的一次談話中說到:“我們不能容忍動亂。以後遇到動亂的事,我們還要戒嚴。”“穩定壓倒一切。”正是在這樣一個複雜的曆史環境中,鄧小平審時度勢,一再強調穩定的重要性,事實證明,他的穩定思想富有戰略遠見。

從鄧小平關於穩定問題的大量論述中可以看出,“安定團結”的穩定局麵是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協調、有序的狀態,包含著思想穩定、經濟穩定、政治穩定和國際局勢穩定的有機統一。

(1)思想穩定。這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精神支柱。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如果沒有一個統一的意誌,思想不穩定,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就無法順利進行。我國自1957年“反右”擴大化到1976年粉碎“四人幫”,這20年間“左”傾思潮幾度泛濫,特別是“文化大革命”期間,“階級鬥爭擴大化”的理論迷霧彌漫。改革開放時期,不僅“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左”傾思想陰霾不散,成為改革開放的巨大障礙,而且以鼓吹西方自由主義為核心內容的“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右傾思潮也迅速蔓延開來,對我國現代化事業形成強烈衝擊。麵對“左”的和右的錯誤思潮的幹擾,鄧小平十分警覺,指出:“確實不能低估思想戰線混亂造成的影響。”因此,他一方麵強調解放思想,從1978年關於真理標準的大討論,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全黨思想路線的恢複,他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聯係實際的原則,號召全黨和全國人民要準確地完整地理解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係,從思想上撥亂反正,徹底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衝破“兩個凡是”的禁錮,提出在思想戰線上應主要反“左”,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大業,如果不搞改革開放,隻有死路一條。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其障礙主要來自“左”的那套僵化思想的束縛。另一方麵,他又旗幟鮮明地提出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決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他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統領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思想行動,並把實事求是、解放思想作為這個理論的靈魂,從而形成了統一意誌,極大地穩定了人們的思想。

(2)經濟穩定。這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堅實基礎。回顧我國經濟的發展曆程可以看到,50年代後期政治上的“左”傾錯誤思想導致經濟上搞“大躍進”,“文化大革命”期間又企圖以“抓革命”來“促生產”,這些都使生產遭受極大破壞,嚴重阻礙了經濟的發展。鄧小平總結經驗說,“如何發展生產力,這件事做得不好。主要是太急,政策偏‘左’”。因此,他強調“要尊重社會經濟發展規律”,提出了“長期、持續、穩定”的經濟發展理論,並且製定和完善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這是我國經濟穩步發展的有力保證。鄧小平經濟穩定思想有兩大特點,一是提出“經濟發展台階論”,即經濟發展“力爭幾年上一個台階”,在某一個階段“加速發展,也可以稱作一種飛躍”,這種波浪式前進可視為經濟發展的一個規律;二是強調經濟“要紮紮實實,講求效益,穩定協調地發展”,“不要片麵追求產值、產量的增長”。這就為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的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奠定了思想基礎。

(3)政治穩定。這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保障。鄧小平在總結“文化大革命”的曆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指出,要搞好現代化建設,就必須維護和發展安定團結、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麵,否則什麼事都幹不成。他認為,政治穩定主要包括兩個方麵,“一個是政局穩定,一個是政策穩定”。首先,政局穩定是關鍵。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麵是“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必不可少的條件和保證”。政局穩定的關鍵在於領導班子的穩定。領導班子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堅強核心,直接關係到現代化事業的成敗。鄧小平指出:“中國問題的關鍵在於共產黨要有一個好的政治局,特別是好的政治局常委會。隻要這個環節不發生問題,中國就穩如泰山。”他還指出,任何一個領導集體都要有一個核心,沒有核心的領導是靠不住的。並且要自覺維護中央的權威。其次,政策穩定是保證。要保持正確政策的長期不變,即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不變,堅定不移地貫徹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不動搖。改革開放以來之所以創造了經濟發展的奇跡,主要歸因於政策正確、人民擁護。所以,鄧小平反複強調:“問題的關鍵是中國的現行政策不能變,無論對內還是對外政策都不能變。”

(4)國際局勢的穩定。這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外部條件。中國要實現自己的發展目標,就外部條件來說,需要一個持久的國際和平環境。事實證明,70年代末以前,我黨把工作重心放在抓階級鬥爭和反帝反修上,並未把發展生產力作為中心任務,這固然與指導方針上的“左”傾錯誤有關,同時也與冷戰格局下國際環境充滿衝突、對立和危機有關。80年代世界格局走向緩和,和平與發展成為新時期國際關係的主題,這就為我國改革開放的步步深入、加強國際合作提供了有利條件,使經濟建設獲得了較快的發展。鄧小平說:“中國人不比世界上任何人更少關心和平和國際局勢的穩定。中國需要至少二十年的和平,以便聚精會神地搞國內建設。”穩定周邊,立足亞太,走向世界,是鄧小平謀求和平國際局勢的總體構想。隻有國際局勢穩定了,中國才能集中精力搞建設,才能保住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