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的力量(2 / 3)

第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政治建設服務。毛澤東說過:“至於新文化,則是在觀念形態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經濟的東西,是替新政治新經濟服務的。”他在《工作方法六十條》中又說:“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經濟工作和技術工作的保證,它們是為經濟基礎服務的。”這是因為,一定形態的文化一旦形成,就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於即服務於一定形態的經濟和政治。文化產生以後,會有其自身運動的規律以及對經濟、政治起作用的能力。這就是文化的相對獨立性,它表現為一定的觀念、意識、精神、思想、心理狀態、心理素質等等。所以,加強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意識形態建設工作,就能幫助人們樹立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充分發揮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這是保證社會主義事業成功的基礎和前提。

第三,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我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統帥和靈魂。正由於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由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思想占據領導地位的,所以它能起到統帥和靈魂的作用。1957年毛澤東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指出:“沒有正確的政治觀點,就等於沒有靈魂。”之後,毛澤東在《工作方法六十條(草案)》中又一次講到:“思想和政治又是統帥,是靈魂。”毛澤東多次諄諄告誡我們的黨員和幹部:不能成天忙於事務而放鬆思想政治工作,那樣就會迷失方向,就會走到邪路上去。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的現實正從反麵證實了這一點,也提醒我們從中汲取深刻的經驗教訓,以免重蹈覆轍。

鄧小平作為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成員,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初期,曾提出了一些關於文化發展的重要論斷。這些論斷包括:文化工作要服從於政治任務,超政治的文化是不存在的;文化工作的任務就是加強民族的愛國的宣傳教育,就是提倡科學、宣傳真理,反對愚昧無知、迷信落後,加強馬列主義宣傳;社會主義建設需要有文化的勞動者,所有勞動者也都需要文化,等等。這些論述可以看做是後來鄧小平新時期文化思想的必要的準備和鋪墊。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為鄧小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新的實踐基礎。在全黨和全國人民執著於經濟建設、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時候,作為黨中央第二代領導核心的鄧小平的主要精力也放在經濟建設上,這是基於我們經濟落後的基本國情。但這並不是說鄧小平對文化建設沒有給予足夠的、必要的重視。鄧小平的文化思維和文化判斷隱含在他的政治理念之中,他從來不是孤立地觀察和思考文化現象,也從來不把文化價值看成單一的、形式意義上的理念,而是把與文化相關的人、社會、價值作為一個整體來揭示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自然條件與文化發展、文化的曆史傳承性等文化發展的根本規律。

鄧小平始終是從當代中國發展實際、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辯證關係上來觀察思考文化問題的。從全麵否定“文化大革命”、支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到探索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理論,再到1992年的南方談話,從文化到思想路線到政治,鄧小平以他豐富的革命實踐、政治閱曆和深刻思考,敏銳地洞察著中國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世界文化的融合和衝突,並以此揭示中國實現現代化的症結。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鄧小平文化理論的靈魂和支柱。鄧小平的文化理論是通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思想體現出來的,並將其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他認為,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社會需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個文明的協調發展和全麵進步,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征和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重要表現,又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和重要保證。1992年視察南方時,鄧小平提出:“廣東二十年趕上亞洲‘四小龍’,不僅經濟要上去,社會秩序、社會風氣也要搞好,兩個文明建設都要超過他們,這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他反複強調“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這幾年生產是上去了,但是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流毒還沒有減少到可能的最低程度,甚至解放後絕跡已久的一些壞事也在複活。”“不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物質文明的建設也要受破壞,走彎路。光靠物質條件,我們的革命和建設都不可能勝利。”他還說:“風氣如果壞下去,經濟搞成功又有什麼意義?會在另一個方麵變質,反過來影響整個經濟變質,發展下去會形成貪汙、盜竊、賄賂橫行的世界。”鄧小平多次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最大的失誤在於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和手段。精神文明建設要長期抓下去,關鍵是領導幹部要以身作則。正是根據鄧小平的這些重要思想,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和十四屆六中全會分別通過了兩個關於精神文明建設的決議,明確了精神文明建設必須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