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實踐,在實踐中“走一步,看一步”,不斷總結經驗,摸索前進,這是鄧小平理論務實性的又一大特點。鄧小平在改革開放中,始終堅持大膽試驗,總結經驗,逐步推廣。“不搞爭論”,大膽試驗,是鄧小平的一個發明。這就是鄧小平著名的“摸論”,表明了他踏實的思想品質和求實的工作作風。有人把它稱之為“經驗主義”,其實,我國的改革開放是前無古人的事業,要在沒有任何經驗的基礎上事先提出一套完整的理論作為指導,這隻能是一種空想,這種先驗的理論越具體,也就越空想。鄧小平“摸著石頭過河”的試驗辦法是符合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要求的,“關鍵是要善於總結經驗,哪一步走得不妥當,就趕快改”,把實踐作為檢驗政策成敗得失的根本標準。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對許多重大政策都采取大膽試驗、摸索前進的辦法。如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在部分地區實行後,有些地方和有些人一下子想不通,持觀望態度,他表示要堅決地試,允許觀望,“拿事實說話”,當實踐證明是正確的並被人們接受以後再加以推廣。試辦經濟特區也是這樣。
鄧小平理論的務實性還表現在注意實效上。戰爭年代的經曆使鄧小平形成了野戰軍式的戰略自由、注重結果的思維習慣。他說:“我們之所以能夠打敗蔣介石,就是不講老規矩,不按老路子打。一切看情況,打贏算數。”60年代初,他針對“包產到戶”問題提出的著名的“貓論”,也是這種思維方式的具體表現。改革開放以來,有關姓“社”姓“資”問題的空洞爭論,嚴重束縛了人們的手腳,鄧小平從根本目標上而不是從既定原則上和具體手段上概括了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深刻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他還進一步提出判斷姓“社”姓“資”問題的三條標準,完全改變了以往人們研究社會主義的方法。以往人們對社會主義認識的一個思維誤區是把方法、手段當做本質,鄧小平堅持目的高於手段,手段服從目的,引導人們走出誤區,開辟了全新的天地。例如,傳統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一直把計劃經濟等同於社會主義,把市場經濟等同於資本主義。鄧小平認為,計劃和市場不過是發展經濟的手段,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這是一場思維革命,大大推動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
此外,值得指出的是,鄧小平理論所具有的簡潔、質樸的語言特色。這個理論是深刻的,同時又是通俗的。諸如“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困”,“發展才是硬道理”,經濟發展“總要力爭隔幾年上一個台階”,“穩定壓倒一切”,這些格言式的論斷,其中蘊涵的道理十分深奧,而理論的概括卻如此簡潔、明確、樸實,深入淺出,十分管用。馬克思指出:理論一經群眾掌握,就能變成物質力量。鄧小平理論一旦為人們接受,就會形成全黨和廣大群眾的自覺行動。鄧小平很多觀點是在和中央領導人的談話、會見外國領導人的談話、視察各地區與地方負責人的談話以及在重大場合的講話中闡述的,論述的是國際國內的重大問題,是針對當時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時說的,因而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現實指導性。
(三)辯證的統一性
“照辯證法辦事”,這是鄧小平的一句名言。毛澤東對此十分讚賞,抗日戰爭時期,他就號召學習鄧小平的這一思想。1957年,在對各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的講話中,毛澤東又強調:“要照辯證法辦事,這是鄧小平同誌講的。我看,全黨都要學習辯證法,提倡辯證法。”
在鄧小平看來,辯證法不僅是一種世界觀,更重要的是一種方法論,它為人們提供思想方法、工作方法。由於社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現代化建設是一個係統工程,因此,在工作中必須統籌兼顧,不能顧此失彼。鄧小平理論中充滿了這種辯證的方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兩手抓,兩手硬”的思想:一手抓物質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打擊犯罪;一手抓經濟建設,一手抓民主法製。這就是“兩點論”。
2.整體與重點。在思考全局、統籌兼顧的同時,必須突出重點。鄧小平明確指出:“現代化建設的任務是多方麵的,各方麵需要綜合平衡,不能單打一。但是說到底,還是要把經濟建設當作中心。”這就是“兩點論”與“重點論”的辯證統一。產業發展必須按比例協調發展,但是產業發展必須有重點。鄧小平在強調經濟協調發展的同時,提出把農業、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學作為經濟發展戰略的重點。十四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改革應當實行“整體推進,重點突破”的方針,體現了鄧小平的這一辯證思想。
3.主體與補充。在經濟關係上,以公有製為主體,以個體、私營、合資、外資等非公有製經濟為補充;在分配形式上,以按勞分配為主體,以其他分配形式為補充。
4.發展與穩定。鄧小平認為:發展和穩定也是辯證統一的,“對於我們這樣發展中的大國來說,經濟要發展得快一點,不可能總是那麼平平靜靜、穩穩當當。要注意經濟穩定、協調地發展,但穩定和協調也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發展才是硬道理”。政局穩定與經濟發展是互為前提,相互促進的。政局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與關鍵,同時,經濟發展又為政局穩定奠定基礎。
4.內因和外因。鄧小平認為,中國的經濟發展主要立足於改革,同時必須對外開放。他在論及中國社會發展的動力時,總和改革開放相聯係,形成了改革開放的辯證法。
當然,鄧小平理論中辯證法內容十分豐富,隻有深刻領會鄧小平辯證法思想的精神,才能把握它的理論實質。
(四)全麵的開放性
現代係統論認為,任何客觀事物都並非絕對封閉,而是開放的係統。每一個係統都與它的外部環境相互聯係、相互作用,進行著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影響著係統的結構、功能與發展。鄧小平確立了以全球為參照係的思維視角,從現代化角度、世界角度、未來角度,思考中國現實發展問題,提出並堅持實行對外開放政策。
鄧小平開放性思維方式的形成,與他的獨特經曆不無關係。美國學者戴維·W·張分析說:鄧小平的領導特征,可能來自這樣的背景:他是20世紀20年代以來唯一到國外廣泛考察過的中央領導人。他有在民主、自由法國的幾年生活經曆;1949年以後,他經常到國外去旅行;尤其是在產生災難性後果的“文化大革命”期間(主要是後期),1974年,他去了歐洲和美國,在聯合國特別會議上發言;1979年中美兩國外交大門正式打開後,作為中國的“鐵腕人物”,鄧小平立即作為美國政府的國賓訪美。這樣,鄧小平像周恩來一樣,比其他人更早了解有關別國現代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情況。這些獨特的經曆也許對他的改革政策和把重點放在實現四個現代化方麵起了作用。這種分析有一定道理。與鄧小平不同,毛澤東生平隻去過蘇聯兩次。這並不是說不出國或很少出國就不具備世界眼光和開放意識,但畢竟“百聞不如一見”。20世紀20年代留法生涯對鄧小平開放意識產生了什麼影響,目前還未有直接材料證實,但1991年1-2月鄧小平在視察上海時的談話中說到:“閉關自守不行。‘文化大革命’時有個‘風慶輪事件’,我跟‘四人幫’吵過架,才一萬噸的船,吹什麼牛!一九二0年我到法國去留學時,坐的就是五萬噸的外國郵船。現在我們開放了,十萬、二十萬噸的船也可以造出來了。如果不是開放,我們生產汽車還會像過去一樣用錘子敲敲打打,現在大不相同了,這是質的變化。”1978年10月,鄧小平訪問日本,他在參觀日產汽車公司時發表了談話說:“承蒙各位指教,使我獲得了新知識,明白了什麼是現代化。中國也製定了使自身達到現代化的目標,為此,我們歡迎經濟發達的國家,尤其是日本產業界的協助。”在“光-81號”子彈火車上,同車的日本記者要他談談乘坐新幹線列車的想法。鄧小平說:感覺上就像推著我們跑一樣。如果要說乘坐的心情,則好似有人從後麵用鞭子抽趕著我們前進。接著又加了一句:我們現在也很需要跑。這些可以作為某種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