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浙江蘭溪諸葛八卦村(1 / 3)

蘭溪諸葛八卦村位於浙江蘭溪市諸葛鎮,離蘭溪市區18公裏,距千島湖約40分鍾車程,離黃山也不遠。這裏聚居著蜀漢丞相諸葛亮的後代,全村五千多人口中諸葛姓氏占4000餘人。諸葛亮出生在山東,少年時隨叔父移居湖北隆中,後來出任蜀國丞相。但奇怪的是在山東、隆中和四川都沒有留下聚居的後代,而在蘭溪市卻出現了一個眾多後裔聚居的諸葛村。從至今還保存的《高隆諸葛氏宗譜》(“高隆”即是現在的諸葛村)中可以得知:諸葛亮的14世後裔諸葛利在10世紀的五代十國時來到浙江建德壽昌縣作縣令,從此留在浙江,他的子孫延續到28世寧五公諸葛大獅時才遷到諸葛村定居,時間約在元朝中葉,繁衍至今已是諸葛亮的第46到55世的子孫後裔了。

這個諸葛村當然是一座以血緣宗族為紐帶的聚居村落,慶幸的是當年村落的規劃至今還保存得相當完整。全村以氏族的總祠堂丞相祠堂和專門祭奉先祖諸葛亮的大公堂為核心,下麵又按孟、仲、季三分分別建有分祠堂,分祠堂下還有支祠,而屬於各分、支的子孫都圍繞著自己所屬的祠堂建造住宅,如此形成一個個以大小祠堂為核心的建築團塊。

目前,村內的明清兩代房屋多達200餘所,其中大小祠堂18座,廟宇四座,石牌坊三座,花園別墅兩座,這些古建築中,最重要的要算大公堂與丞相祠堂,大公堂約建於600年前,是江南惟一的武侯紀念堂。丞相祠堂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是諸葛氏族的總祠。整個村子就是一個巨大的活文物,堪稱中國古村落、古民居和古建築完整保留的典範。

諸葛村布局精巧玄妙,有如迷宮,並具有防衛功能。從高空俯視,整個村落以“鍾池”為核心,酷似八卦圖。鍾池並不大,一半水塘一半陸地,兩麵各設一口水井,形成極具象征意義的魚形太極圖。鍾池周圍構築的八條弄堂向四周輻射,使村中的所有房屋自然歸入卦位。各家各戶,麵麵相對,背背相依,巷道縱橫,似通卻閉。更為神秘的是村外八座小山環抱諸葛村,構成天然的外八卦陣形。當然人們也會自然地聯想到諸葛亮的“八卦陣”,諸葛村亦可能是根據“八陣圖”來設計布局的。

據說,諸葛八卦村是中國第一座八卦布局的村莊。整個村子就是一個巨大的活文物,是中國古村莊與古民居完整保留的典範。村內的明清兩代房屋多達200餘所。全村“自己人”,又是一代忠臣名相的後裔,並牢記先祖《誡子書》的教導,“不為良相,便為良醫”。

這確實是中國第一奇村,它至少有三奇:

首先是奇在:全村絕大多數村民都是1700多年前蜀國宰相諸葛亮的後代。換句話說,滿村的人幾乎全是姓諸葛,或是嫁到諸葛家的婦女,隻有極少數不是諸葛家族的成員。

據中國全國第七次諸葛亮學術研討會(1993年10月13日在諸葛八卦村舉行)時的統計,全國諸葛亮的後代共約1萬6000人,單單一個諸葛八卦村就聚居了四分之一(約4000人),堪稱全國第一。

其次,這個村還奇在它的布局精巧玄妙,從高空俯視,全村呈八卦形,房屋、街巷的分布走向恰好與曆史上寫的諸葛亮九宮八卦陣暗合。

第三、這裏完整保存了大量元明清三代的古建築與文物(最久遠的距今700餘年)。700多年來的朝代更替、社會動亂、戰火紛飛,不知多少中國名樓古刹、園林台閣,或焚於戰火,或毀於天災,但這座大村莊卻像個世外桃源,遠離戰火,避過天災,躲過人禍。

8.上海的朱家角與風水

朱家角鎮位於上海市青浦區中南部,緊靠澱山湖風景區。東臨西大盈與環城分界,西瀕澱山湖與大觀園風景區隔湖相望,南與沈巷鎮為鄰(2001年與之合並),北與江蘇省昆山市澱東接壤。朱家角鎮東距青浦鎮6公裏,上海市中心48公裏。318國道貫穿鎮境。2000年全鎮總麵積49。8平方公裏。

朱家角之地,大約成陸於7000年前,澱山湖底發現有新石器時代至春秋戰國時代的遺物。唐朝以前分別隸屬於由拳縣、婁縣、嘉興縣、信義縣、昆山縣。唐天寶十年(751年),分屬於華亭縣、昆山縣。宋元時期漸成小集鎮,名朱家村。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分屬於華亭縣、上海縣、昆山縣。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分屬於青浦縣、昆山縣。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遂成大鎮,改名珠街閣,又名珠溪,俗稱角裏。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稱珠裏,下轄五十保一區之二十五圖、三區之十一圖,圖正為地方行政長官。清宣統二年(1910年),實行地方自治,改稱珠葑自治區,區董掌管地方事宜,為青浦縣下轄的16個自治區之一。民國元年(1912年),建立珠葑市公所,設市董。民國16年,改為珠葑市行政局。民國18年3月,撤銷行政局,仍稱珠葑區。民國20年,改設第二區公所,為青浦縣8個區公所之一。淪陷時期,屬偽青浦縣第六區,下轄三鎮六鄉。民國34年,恢複第二區公所。翌年,改設第二區區署。民國37年,屬青西特區。1949年5月14日,全境解放,設朱家角市,為縣轄市,下轄一鎮四鄉,原屬昆山縣的部分劃歸朱家角鎮。1951年4月,建立朱家角區,轄五鄉一鎮。1954年,設朱家角鎮,為縣直屬鎮。1958年,與葉龍鄉合並,建立紅旗人民公社,人口30929人。1959年更名為朱家角公社。1962年2月,鎮、社分設,朱家角鎮恢複為縣屬鎮。1984年5月,分設朱家角鎮、朱家角鄉。1991年1月,撤銷鎮、鄉建製,建立朱家角鎮,麵積47。44平方公裏,人口39719人。2000年,總人口37845人,下轄6個居民委員會、24個村民委員會。

早在宋、元時期,朱家角地區已形成集市,後因水運方便,商業日盛,逐漸形成集鎮,至明萬曆年間遂成繁榮大鎮。清代以後,成為青浦縣西部的貿易中心。至清末民初,商業之盛已列青浦縣之首,為周圍四鄉百裏農副產品集散地。宋如林在清嘉慶《珠裏小誌》序中描述道:“今珠裏為青溪一隅,煙火千家,北接昆山,南連穀水,其街衢綿亙,商販交通,水木清華,文儒輩出……過是裏者,群羨讓耕、讓畔之風猶古,而比戶弦歌不輟也。雖高陽裏、冠蓋裏媲美可也。”至抗日戰爭前,鎮上商賈雲集,人煙繁盛,以北大街、大新街、漕河街為商業中心,從一裏橋元號油廠至東市街梢,街長三裏多,店鋪千餘家,有“三涇(朱涇、楓涇、泗涇)不如一角”之譽。民國時米市極盛,青角薄稻米名聞遐邇,其時漕港兩岸的米廠、米行、米店就有百多家。每屆新穀登場,河港幾為米船所壅塞,其盛況可見。加以鎮上商業行業齊全,網點遍布,貨源充沛,營業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