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路線的選擇(1 / 2)

兩點間最短的距離是直線。從一點A,去一點B,最直接的方式是用直線連接AB,然後按此直線行走。通常人們總是選擇抄近道,但是玄奘去天竺取真經,卻向北繞了個大彎,難道今天小學生都懂的道理,前人不懂麼?古人迂腐至斯乎?

出行路線的實際問題並不像地圖表現得那樣直接。以實際問題舉例,假設A點到B點間有兩條路:一條羊腸近道,需翻過一個小山坡;另一條路遠些,但是條平緩的大路。大家多半都會有相同的體會:通過羊腸近道所需時間和所消耗體力往往都要多於平緩大路。

同樣的問題擺在玄奘麵前。他要從A地長安,抵達B地那爛陀寺,當時可供他選擇的道路有四條:今日新疆境內的三條絲綢之路,起點A地都在玉門關,北方路線依托天山山角,南麵路線毗鄰塔克拉瑪幹沙漠,中間的路線相沿塔裏木河北側,三條路線均在今烏茲別克鐵門(達爾本特西)附近合並,最終向南,抵達B地那爛陀寺;另有海路從A地東南沿海某港出發,繞道台灣海峽,穿過馬六甲海峽,從印度東南海岸登陸,再路行穿過半個印度,抵達B地那蘭陀寺。

1.1玄奘西遊路線

玄奘西行初時計劃走絲路北線,這條路線也是當時一些西域商人推薦的。而且法顯當年取經走的也是這條線,玄奘看過法顯的《佛國記》,因此選擇這條路線很正常。之後之所以又中途繞行到中線是因為到伊吾時半路殺出個高昌王來,堅持請玄奘到他的國家去。玄奘盛情難卻,隻好前去。高昌就屬於絲路中線的國家了。因此玄奘在西去的時候是北線中線交叉走的。單從地圖上看,確實繞了一個大彎子。玄奘回國的時候走的是絲路南路,那就經過了青藏高原。事實上,他回國走的就是喜馬拉雅山脈的山口。這條路線確實比來時的路要近了很多,這也說明了他來的時候也不是成心為了避開青藏高原。可能那時他不知道直接往西南走會更近一些。

玄奘西行去的時候雖然未走青藏高原,但走的是帕米爾高原,一樣有很多高山。史載他翻越的最高的雪山海拔高達七千多米,他稱之為淩山,這座山他走了七天才翻過去,然後進入中亞草原。西去的路上他至少翻過三座海拔六千米以上的雪山。相比之下由於喜馬拉雅山脈有一些海拔較低的山口(可能也就四五千米的樣子,這個高度的山玄奘去的時候翻過很多),因此回來走的青藏高原的路反而容易一些。 翻越雪山對於玄奘而言是一場可怕的經曆,不僅當時人員損失慘重,而且還使玄奘落下了終身的疾患。他晚年所得寒症就是一種高原病,當時連禦醫都對此束手無策。

今天看來,由長安往印度之最便捷陸路行線,大約是經青藏路進拉薩,再取道亞東或樟木而下印度平原了,這裏我將之稱作直道。但古人並不這樣認為,或者在他們心裏,根本從來不把吐藩路作考慮。

天竺求法的並非隻有玄奘,法顯是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法顯從長安出發。穿河西走廊,經敦煌、鄯善、僞夷輾轉入漠,初到達於闐,次年度過蔥嶺,進入北印度境,而後南下,進入今天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地區,南度小雪山(蘇納曼山),最後一個同伴慧景,亦於此凍死倒斃。終於到達恒河流域,此後遍遊天竺諸部。

此路基本就是沿著佛教傳來的方向,取絲路而到帕米爾高原,翻越後再折東南而下,實際就是繞過整個青藏高原,玄奘的西行也大致如此。輾轉跋涉兩萬餘裏,較直道路長過倍,其中艱辛險阻,可想而知。東漢末而到貞觀初,西域諸部並立,征伐、劫掠極多,絲路並不太平,且大漠、蔥嶺亦幾不可越。

值得注意的是,法顯的返國路線,走的是海路。以四五世紀的造船航海技術,海運已成可能,事實上佛馱跋陀羅、求那跋陀羅、菩提達摩也是泛海而來。問題在於,法顯從海路而歸,想必認為後者尚較陸路安妥。但海路又真的可靠?就且看他的曆程。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