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8年,草莽出身的朱元璋創下了大明江山,在曆經200餘年的滄桑巨變後,至萬曆年間,已是一派烏煙瘴氣,顯示出那末世的光景來。
10歲登基的神宗皇帝, 成年後沉溺於吃喝玩樂,恨不得據天下珍寶為己有,對國家大事卻不聞不問,21歲時就忙不迭地為自己修建陵墓――定陵。修成定陵花了6年時間,這期間每天都有3萬多個工匠疲於奔命,總共花銷了800萬兩銀子,相當於此時明王朝兩年的全部的田賦收入。另外神宗皇帝光用於珍玩珠寶方麵的花銷就達到2000多萬兩銀子。當然,他揮霍的財源隻能從百姓頭上搜刮,所以苛捐雜稅層出不窮,多如牛毛;貪官汙吏和土豪劣紳也趁機橫行霸道,魚肉百姓;百姓真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苦不堪言。陝北一帶,屬於邊防地帶,一些世襲的貴族將領拚命地兼並比較肥沃的土地,一般的百姓則隻能在貧瘠的山地上刨食兒,一年一畝土地也隻不過有幾鬥糧食的收獲。然而官吏們則照樣如狼似虎地催糧催稅,由此不知逼散了多少百姓家庭,不知逼死了多少善良的貧窮百姓。以至陝北一帶成了人煙稀少、滿目淒涼的荒蕪之地。
好端端的國家給神宗皇帝折騰得衰敗不堪後,萬曆四十八年,他終於駕崩了。太子朱常洛即位,29天後因為腹瀉,吃了一位大臣進貢的兩粒“仙丸”,竟莫名其妙地去見神宗皇帝了。年輕的熹宗皇帝便在哭哭啼啼中登基即位,即位後立即封奶奶客氏為“奉聖夫人”,對她真是百依百順,然而客氏生性邪惡,和皇宮太監魏忠賢朋比為奸。一字不識的魏忠賢也因此很快得寵於熹宗,於是魏忠賢漸漸地結黨營私,胡作非為,把持朝政。熹宗不理朝政,卻愛親自動手做木工活。魏忠賢則趁機獨攬大權、獨斷朝政。一時間,他的爪牙遍布朝廷,不少文臣武將、達官貴人都成了他的走狗,他還掌握了皇家特務機關“東廠”的指揮大權,一手遮天,任他操縱。一些溜須拍馬之徒甚至拜伏在他麵前,口稱:“九千歲、九千歲!”全國各地幾乎都不惜耗費銀子給他興建生祠。然而,畢竟有一些剛直不阿的大臣看不慣了。吏部郎中顧憲成被神宗罷官後回無錫老家,修複東林學院,約幾位至交共同講學並時常諷刺和議論朝政。退居村野的士大夫聞風而至,朝中一部分有識之士則遙相呼應,組成了一股時稱“東林黨”的政治勢力,極力抨擊和反對魏忠賢。大臣楊漣上疏如實地痛陳魏忠賢二十四大奸惡,然而楊漣反被昏庸的熹宗罷了官,魏忠賢則捕殺了楊漣等十幾位大臣,並以剿滅東林黨的名義,禁止講學和議論朝政,拆毀全國所有的書院。
就這樣,朝政愈來愈腐敗,百姓的日子也是愈來愈窮苦不堪,度日如年,有識之士敢怒而不敢言,隻能在心中歎息:“長期以往國將不國矣!”
陝北的無定河,由於與從黃土高原上一瀉千裏的黃河交彙,這裏水流湍急,波濤滾滾,挾沙帶石,激濁揚清,頓時形成雷霆萬鈞之勢。河邊有個米脂縣,背依千山萬峰,麵臨滾滾波濤,氣勢雄偉。就在縣城以西120裏處,有個李繼遷寨。寨裏坐落的家家都是以窯洞為房舍,出門見山的十幾戶人家,而山外的世界,神奇遙遠,對他們來說,不啻是可望而不可及也。
萬曆三十四年( 公元1607年)農曆八月二十一日,這天,秋風瑟瑟,迷迷茫茫的黃土滿天飛揚,崎嶇的山路旁,零星的幾莖枯草有氣無力地隨風搖搖擺擺。忽然,從一孔寒窯裏衝出了一聲嬰兒響徹雲霄的啼哭聲,仿佛是要和呼嘯的狂風爭個高低似的。一向憨直的陝西老漢李守忠那張年近五旬的已顯示出蒼老的臉上掛滿了笑容,老來得子,此子必貴,想到這點,他渾身洋溢著喜氣,真仿佛是一下子就年輕了20歲。
不久,鄉親們一個個前來道賀,李守忠則抱出一壇早已釀備好的米酒,大碗大碗地倒上遞給他們大口大口地喝。其中一個大漢,一把接過一大碗酒,把脖子一仰,一飲而盡,粗聲粗氣地對李守忠說:“守忠老哥,你這娃兒金貴啊,你們李家人丁興旺總算是有了兆頭啊!”
“唉,金貴個啥,八成也是一個苦娃兒,老弟啊,你沒瞧見,這幾年,又是水災,又是鬧疫病,日子難過著呢!眼瞅著我幾個堂兄堂弟都染上了疫病,一個個都咽了氣,現在我也是半截入土的人了,老天爺總算有眼,送了個兒子給我總算我們李家沒有在我這一代裏絕後,我可不敢奢求他日後如何金貴,隻要能養老送終就足矣!”李守忠接過他的空碗,並給自己也倒上一碗酒,大口地喝上了一口說道。
聽了李守忠的話,一個正幫著端湯送水的婆姨問道:“守忠大哥,娃兒的名字想好了沒有?”李守忠道:“ 去年我去華山禱求兒子, 後來夢見神靈對我說:‘讓破軍星下凡做你的兒子。’ 就在他落地前,孩子他媽做過一夢,夢見一上穿著華麗的黃衣服的人到我這土窯裏來了。這樣, 就叫他小名‘黃來兒’,叫他大名‘鴻基’吧!”
另一個婆姨咂著嘴兒說:“好夢,好夢,夢得好,小名也取得好,大名也取得好,真吉祥啊!”
鄉親們給送走後,李守忠回到土窯還不停地自言自語道:“我的兒子是破軍星下凡, 應該會有大的出息吧!但願我這把老骨頭能把他撫養成人……”就在大明氣數日漸將盡時,僻居於陝北米脂縣李繼遷寨的小鴻基也日漸長大。8歲那年,父親李守忠縮食節衣地送他去本村的一所私塾讀書。私塾的先生跟李守忠很熟,他看著小鴻基那付天真稚氣的模樣,忍不住歎了一聲氣,說:“守忠啊!我知道你家日子過得艱苦,還送孩子來識字,真不容易,唉,但願這孩子能替你爭口氣,讀好書,以便將來能自立,並有所成就。”小鴻基念了幾年的私塾,粗通文字。在家時,父親要翻翻皇曆本子、查查黃道吉日,就再也用不著請教別人啦!然而,小鴻基日漸長大,心思兒卻老是念著弄槍舞刀之事。雖然才十歲,卻已經是虎頭虎腦、身強力壯了,無形中已成了村中的孩子頭兒。這年,小鴻基13歲了,他已學會了幾路拳腳。一天,他和年齡相近的小夥伴劉國龍、侄子李過打打鬧鬧地跑進了關帝廟。三人相互間比劃了一通拳腳,都是汗流浹背。長得像一頭小牛犢似的劉國龍剛喘過一口氣,忽然瞥見香案上有一隻黑黝黝的鐵香爐,就向小鴻基說:“哎,鴻基, 花拳繡腿算不了什麼,你瞧,這個香爐,聽說這個香爐有73斤重,你若能把它舉過頭頂,我對你就心服口服啦,如何?”小鴻基眼睛一亮,眉毛向上一挑,一下就蹦了起來:“行,我來試一把!”他先用雙手搖了搖鐵香爐,滿不在乎地說:“不沉,一點都不沉!”話聲剛落,隻見他一叫勁,“起!”鐵香爐就已被舉過了頭頂。繼而隻見他放下左手來叉著腰,隻用一隻右手便穩穩地舉著香爐,繞著大殿輕輕鬆鬆地走了一圈,然後回到原地,動作熟練地輕輕地放下了香爐。隻見他若無其事地站在那裏。這一下,可真把劉國龍和李過看呆了。半晌才異口同聲地吐出一句話:“鴻基,你真棒哎, 我們服你啦!”小鴻基覺得還不盡興,於是又用一隻左手穩穩地舉起鐵香爐,輕悠悠地又繞著大殿走了一圈。看著鴻基那副若無其事的樣子,想起前日自己和李過都舉不過頭頂,猛然間覺得鴻基似乎是大力神下凡似的,不自覺地歎出一口氣:“真是天生神力矣, 我要是再練十年能趕得上你,多好啊!”小鴻基說:“光靠幾下蠻力氣不會有什麼作為的,還得有一身好武藝真功夫才行,我看咱們米脂縣找不到什麼好師傅傳武藝,我想出去尋求名師學藝!”小李過吃驚地睜大眼睛說:“出走?叔,你去哪兒?叔公會讓你走嗎?”“去延安!我偷偷地走,你們可千萬不要告訴我爸,要不然我就沒法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