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為霞尚滿天(1)(1 / 2)

張君嘉

在我的印象中,王老師是一位忠厚長者,一位桃李滿天下的名師,一位淵博的學者,一位多才的作家。

就是這樣一位令我高山仰止的前輩,前幾天居然要我給他即將出版的小說集作序。我對王老師的這個要求毫無思想準備,使我誠惶誠恐。無論是資曆還是學識,我豈敢對他的作品評頭論足!那豈不要貽笑大方!我懇求王老師,千萬免我此役,另請高明。但王老師說,他一不求名人,二不找高官,就找了解他愛讀他的作品並能讀懂的人作序,即便是他的學生也可,並言之鑿鑿地舉出一些讓學生作序的大學者的事實為證。

王老師找人作序的標準,應該說我是庶幾近之的,既然他說到這裏,我也就不好意思再推辭,隻好應承下來。從內心來講,我對王老師如此信任我,還是非常高興的,他的信任,使我從十分恐慌而變得有了自信心。於是乎,我開始閱讀文稿和起草這篇文字。

說起來我並不是王老師的學生。因為我上高中的時候,正是文革時期,我隻能在我的家鄉讀高中,平度一中這樣的名校,我是連想也不敢想的。可喜的是,文革結束,中學教育走上正軌,作為百年老校的平度一中,開始麵向全縣招生。我的二弟、三弟相繼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一中,有幸成為王老師的學生。特別是我的三弟不但是王老師的學生,而且與王老師的兒子是高中的同窗摯友,親如兄弟。我三弟在美國讀完了博士學位,每次回國探親,必去看望王老師。但我一直為不能成為王老師的學生而感到遺憾。

我與王老師麵對麵的接觸,是在1993年。當時我在平度市公安局任副局長(當年八月任政委)。局長高臣輝同誌與我研究隊伍建設時,發現一個普遍的現象,就是民警的違法違紀與民警的文化程度和知識積累是成反比的。越是文化低、知識少的民警越是容易違紀。我們形成共識後,立即召開黨委會,做出了在全局組織民警學文化的決定。在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挑選了4名全市最好的高中語文老師,作為我們的任課教師,其中就有王明章老師。以前我三弟已在我麵前說過王老師多次,我一聽王老師要來十分高興。

我們的文化學習班開學後,王老師給我們講現代漢語。記得學習班共舉辦了6期,每期兩個月,有300多名民警參加了脫產學習。可惜我當時主管業務,一天到晚忙在案子上,未能聽王老師上課。但有幾次學習班結業,我去講過話。學習期間,我經常同幾位老師交流,閱讀學員的習作,有時也同老師一塊吃飯。當時同王老師一起聊天,他那淵博的學識、平易近人的長者風範使我仰慕不止,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後我做了平度市公安局局長,工作太忙,同王老師見麵的機會就少了。2000年我因為異地交流,調城陽區任區公安分局局長,離開了家鄉,王老師也已退休,有關王老師的消息也隻有我三弟能告訴我一些了。

我是從去年開始,在網上與王老師又有了密切接觸。2008年,城陽公安分局搞公安文化建設,為了給民警起引導帶頭作用,我開始在電腦上建立了自己的博客,也學寫一些散文和舊體詩。隨著與眾多博友交流的增多,認識了許多文學愛好者。有一天在博友的博客裏,無意間,看到了王老師的名字。我喜出望外的進入王老師的博客,一下子發現了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其中有小說、散文、雜文、隨筆、詩歌、文學評論等,而且水平很高。這樣我便同王老師成了密切的博友。王老師那睿智的思想、飛揚的文采、嚴謹的文字、淵博的學識使我感佩不已。透過他的文筆,我看到了一個堪為師表的長者,一副嫉惡如仇、同情弱者、樂於助人的古道熱腸。他的文章我是每篇必讀,王老師也經常登陸我的博客,對我的一些詩詞作品給予鼓勵,有時也提一些非常好的意見,使我受益匪淺。

由於成了真正的博友,我也經常對王老師的文章談一些自己的意見。為此,王老師視我為知音,直到令我為他的作品集作序。

我有點不自量力的接受了這一艱巨的任務,一刻也不敢怠慢。書稿發過來以後,我立即用了一個整天的時間,在電腦前,認真的閱讀了一遍。其實,這些作品,我大部分早已讀過。為了寫序,又做了認真的閱讀。

王老師這本書共收入了10篇小說,4個短篇,6個中篇。每篇後麵都標著寫作時間,從所標時間看,王老師開始小說創作時間很晚,最先寫成的短篇《童年小友》是2004年11月,那時王老師已是年近古稀的老人了。一些評論王老師作品的文章說:“王老師年近七十歲開始寫小說,起步很晚,起點卻很高,這是個奇跡。”我細讀王老師這些小說,很有同感。這10篇作品雖是他近年來剛涉足小說創作的首批作品,卻看不出剛起步時通常要有的那種步履蹣跚與稚嫩,這些小說無論是在人物塑造、情節安排、結構布局、細節描寫,還是氣氛營造、語言運用等諸多方麵,都看不出有什麼稚氣,沒有新手學寫的痕跡,相反,看到的是一種成熟和老到。並且,這些小說還初步顯示出了他自己的風格。王老師的小說風格從容淡定,清澈明朗,不追求晦澀深奧,也不用時髦前衛句式和詞藻,有點類似汪曾琪的風格。同王老師交談時,他說這也正是他的美學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