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遊學與戀情(1851—1852)(3 / 3)

另一次則是一個充滿浪漫色彩的漫長而令人失望的愛情故事。就在貝爾塔離開不久,阿爾弗雷德到奧地利去進行一次商業性的旅行,在一家花店遇上了一位賣花女郎——索菲·海斯。個子矮小卻有驚人美貌的索菲出生於維也納的一個中下層家庭,是猶太人的後裔,她比阿爾弗雷德小23歲,當時芳齡剛滿二十。她很隨和,主動與阿爾弗雷德攀談,向阿爾弗雷德講述了家中的繼母對她不好,父親要養活妻子和4個女兒,生活非常拮據,不得不出來掙錢的悲慘故事,激起了阿爾弗雷德對她的同情。因為阿爾弗雷德的童年也有過辛酸的經曆。阿爾弗雷德許諾幫助她,從此兩人便開始交往。索菲的青春之美迷住了阿爾弗雷德,開始,阿爾弗雷德是帶著長者的感情來對待她的,但很快就愛上了她。

然而,兩人的閱曆和文化素養都相去甚遠,索菲並不是阿爾弗雷德所要尋找的有智慧、有學識、有教養的女子,阿爾弗雷德決心培養、訓練她。他請來了一位法國女教師教她法語,並從各方麵親自指導與幫助她。然而遺憾的是,索菲並沒有達到他所期望的結果。對於他與女教師的耐心指導與幫助,索菲漸漸地失去了興趣,她追求的是金錢與生活上的享受,她本人也不聰明,一些知識與語言她根本學不會。對她生活上的要求,阿爾弗雷德總是有求必應,索菲便借此開始索取大量的金錢,揮金如土。陷入情海的阿爾弗雷德一邊勸導索菲,一邊又以他的熱心與金錢來嬌慣她。他為她提供了馬車、首飾和時髦的衣服,為她買下一座漂亮的別墅,雇了些仆人侍候她,可仍然滿足不了她的欲望。她開始經常到那些時髦的水鄉城市去療養旅遊,經常以“諾貝爾夫人”名義出現在各地,身邊跟著一群盲目的追隨者,為他賒下了一筆又一筆的欠債。阿爾弗雷德對她規勸並寬容,同時仍抱有信心,滿懷希望地試圖將她從一個頑皮、懶惰、貪玩、不檢點的姑娘培養成為一個聰明和有事業心,能夠操家理財的女人。可是隨心所欲的索菲對這些並不在意,對他的發明和事業並不關心,她隻是對阿爾弗雷德不能經常陪伴她感到心中不快。

或許是生活的坎坷和愛情的不諧,使孤獨寂寞的阿爾弗雷德需要家庭與愛情的安慰,或許是索菲令人著迷的外表的吸引,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戀愛中,阿爾弗雷德是真心地愛著索菲的。他曾幾度欲娶索菲為妻,他曾將索菲介紹給自己的朋友與哥哥,曾試圖帶著索菲回到斯德哥爾摩去見母親,然而卻終因她的素質與自己的要求相差太遠而未成。至於索菲是不是真心地愛著阿爾弗雷德,一些傳記者則認為,或許索菲壓根就沒有愛過這位比她大23歲的紳士,隻不過是把他當做一個崇拜者,而借機揮霍他的錢財。

1883年至1893年這10年,是阿爾弗雷德一生中極為痛苦的時期,形勢迫使他違背自己的意誌,不得不去進行一些沒完沒了和多種多樣的活動。各種發明、建廠以及發明專利權的官司和經常的奔波,使這位已年過半百的老人疲憊不堪。1888年,二哥路德維格病故,翌年母親又離去,使阿爾弗雷德的精神與健康都受到了沉重的打擊。而這時的索菲,非但不能給他以安慰,反而還不斷地給他增添著麻煩。她仍然我行我素,到處遊玩,過著不檢點的生活。1891年,由於發明混合無煙炸藥,最先向意大利提供了專利權,受到法國當局的侮蔑與攻擊,阿爾弗雷德離開巴黎遷居意大利。在此之前索菲就返回了奧地利,阿爾弗雷德為她在溫泉區買了一棟別墅,但極少去看她。這期間,索菲經常與其他的男人鬼混。1891年春,阿爾弗雷德收到了索菲的一封求援信,說她幾個月內就要生產,而孩子的父親是一位年輕的匈牙利軍官。阿爾弗雷德冷靜地給她複了一封冷淡而又略表同情的信,安慰與勸告她,並決定不再去看望她,但卻通過一位律師為她以後的生活供養做了安排,她每年可以收到30萬匈牙利福林和利息6000福林的養老費,這在當時已是數目很大的一筆錢。

1894年9月,阿爾弗雷德在維也納見到了索菲和她3歲的孩子,那時她與那位匈牙利軍官尚未結婚。1895年3月7日,阿爾弗雷德給索菲發去了最後一封信,這時,她正準備與那個軍官結婚。阿爾弗雷德在信中寫道:“你的孩子是一個可愛的小家夥,現在重要的是將她恰當地培養成人……但是,你必須放棄你的一切懶惰與愚蠢的思想。總之,你真是一個感情的小人物,而感情是有著偉大價值的。”後來,索菲與那位軍官結了婚,但索菲的結婚純粹是一種形式,她同丈夫並不住在一起,繼續過著她那窮奢極欲、不負責任的生活,終致債台高築。1896年12月10日,阿爾弗雷德在意大利自己的別墅裏溘然長逝了。阿爾弗雷德在遺囑裏為索菲留下了每年6000福林的遺產。1897年,索菲通過一位奧地利律師找到了阿爾弗雷德遺囑的執行人,軟硬兼施,以便勒索更多的錢財。她威脅說,阿爾弗雷德與她交往長達18年之久,已確認她為妻子,如果要求不能得到滿足,她就拍賣阿爾弗雷德給她的216封信的原件出版權。遺囑執行人隻得抱著息事寧人的態度來與索菲談判。在德國律師的幫助下,雙方最後達成協議:索菲每年可得到1.2萬福林贍養費,但必須交出所有的信件,並從此不得再有任何索求和損害阿爾弗雷德名譽的言行。

至此,這個愛情故事方告結束。本來應該成為寂寞中渴望的親密伴侶的兩個人,終於因為現實與理想的差距而沒能走到一起。從18歲時的巴黎初戀,到最後的這場令人失望的愛情故事,阿爾弗雷德終身未娶。一生中,他隻得到過初戀時短暫的真正愛情。他心中燃燒著對人類,對與他接觸的人的熾熱的愛,而自己卻缺少這種愛。他在給二嫂(路德維格的妻子)埃德位·諾貝爾的信裏,對自己的這種心情作了非常清楚的表露:“我們之間的對比是多麼懸殊啊!在您周圍,環繞著愛情、歡樂、喧騰和跳動的生活,關懷別人和被別人關懷,愛撫別人和被別人愛撫,因此,您是在心滿意足中安定地生活著。而我則好像一隻被命運撞壞的無用的破船,在沒有羅盤和舵輪的情況下到處漂流,沒有對過去的甜蜜回憶,沒有對未來的虛幻但卻美妙的憧憬,沒有盡管粗俗但卻有助於自我美化的狂想,沒有作為我們未來生活源泉的家庭,沒有自然陶冶心靈的朋友,也沒有為之憤怒的敵人;與此相反的是,隻有一種在暗淡的光線中揭示那些沒有洗淨的汙點和失敗的自我批評。”

阿爾弗雷德的晚年,健康狀況很差,心情又很不好,是在非常孤獨的情況下度過的。他在逝世的時候,身邊沒有一個親人,像他多次表示所不願見到的那樣,在他臨死前幾天,“周圍隻有雇傭的仆人,卻沒有任何一個身旁的親人”,而他所期望的“親人有一天會用他那輕輕的手將我的眼睛合上,並且會小聲地說上幾句溫柔真誠的安慰話”終於沒有看到。他帶著遺憾,在孤寂中走完了事業上取得了為世人所讚歎的輝煌成就和生活上沒有愛情的壯麗而悲涼的人生。巴黎遊學期間的初戀,不能說對他這一生沒有得到真正的愛情的結局沒有影響,但反過來說,這個結局卻更加體現了那次初戀對阿爾弗雷德整個人生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