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楚人卞和於荊山得一美玉,大喜,不敢私藏,於是獻美玉於厲王,厲王命玉工查驗,豈料那玉工竟言:“此物並非美玉,而是一塊普通之至的石頭。”厲王聞言大怒,令人廢掉卞和左腿,連同他那塊“美玉”一起扔出宮去,並下令:“不準卞和再踏入楚地一步!”
卞和雖覺心中冤苦,但王命不敢有違,便攜玉隱居深山,直至厲王死去。
武王繼位,大赦天下,隱居多年的卞和又帶著玉石進殿麵見武王,稱有一塊美玉想獻於王上。武王大悅,賜坐卞和,並命人查驗其所獻玉石,誰知玉工又鐵口直斷此為石頭而並非美玉。武王知情亦是大怒,以“欺君之罪”治卞和,廢其右腿,逐出宮去。
若幹年後,武王死,文王繼位,卞和跑著璞玉在楚山下哭了三天三夜,直流出血淚。文王知此事後派人前去詢問,卞和哭道:“我並非哭我被廢雙足,而是哭寶玉被當成了石頭,忠貞之人卻被當成了欺君之徒啊!”差吏把卞和所言一一傳達給文王。文王聞言,命人剖開璞玉,見真是絕世美玉,便知祖父和父親冤枉了忠心耿耿的卞和,自知有愧。於是乎,文王以王公之禮親自接見卞和,為其洗清一身冤屈,還了他一個清白,並把卞和所獻之玉命名為“和氏璧”。
後經戰國時期,眾豪強逐鹿中原,刀兵四起,戰事連年,幾經輾轉,和氏璧由趙惠文王所得,秦昭王知此事便派使者去見趙王,稱其願意用十五座城池換此美玉,趙王派藺相如前去交換,未果,和氏璧由藺相如完好無損地帶回趙國,史稱“完璧歸趙”。
怎奈天下大統之時,和氏璧還是為秦始皇嬴政所得,命李斯將其鐫刻成傳國玉璽,上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之信物。自此,由和氏璧鐫刻而來的傳國玉璽便成為了權利的象征,為天下人所爭奪的神物,曆朝更替,免不了因“傳國玉璽”而引起幾場血雨腥風,致使傳國玉璽屢易其主,直至漢朝,終於消失不見,令人扼腕歎息......
傳國玉璽最後一次露麵是在三國時期,曹孟德挾天子而令諸侯,得此寶璽。但傳言,曹操得到的也隻是贗品而已,真正的傳國玉璽據說是藏在某位王公貴族的陵墓中,曹操得知此事後,命手下摸金校尉四處尋找,但最終還是一無所獲,抱憾而終。
此後,曆代皇室貴族乃至王公貴族都暗地裏設有一支隊伍,廣招能人異士,發丘探塚,繼續搜尋傳國玉璽的下落,希望有一天能找到此寶物,並憑它號令天下,一統中原。
後來,民間有詩為證:
傳國玉璽跡不明,
各路梟雄探皇塋。
有朝一日寶再現,
號令天下莫不從。
自此,各路梟雄暗地裏你爭我奪,遍使陰謀、陽謀,互不相讓。江湖上,也是英傑輩出,蕩盡世間不平。
到了唐朝,盜墓之風更盛,所謂:“群盜多蚊虻”、“荒塚入鋤聲”,更反映了盜墓現象的普遍,以及盜墓人數之多。凡是在江湖上稍有名望的綠林好漢,皆與墳塚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百姓們也給盜墓者起了一個統一的稱呼:“塋客”,也有人直接稱呼他們為“挖塚子”。
當今江湖,發丘、摸金、搬山、卸嶺四門日益昌盛。其中發丘、摸金兩門自來人少,且素來喜歡三兩為伴,故此難成大氣候,但這兩門中,真正有手段的人還是不在少數的。搬山道人更是稀少,且都隱居深山,江湖之上鮮有其蹤跡。算來,倒是卸嶺一門獨領風騷,人數眾多,卸嶺盜魁林嘯天可謂是掌握了半個江湖,卸嶺盜眾散布中原各地,一呼之下,應者數以萬計。能在人數上與卸嶺一門抗衡的恐怕就隻有蜀中唐家堡了。
唐家堡,又名唐門,以前更是中原第一大家族。但自唐朝建國以來,唐門門主唐傲天自知犯了國號大忌,便率唐門一族入蜀中,隱居深山,過起了與世無爭的生活。而唐朝剛剛建國,政局不穩,也不想與這樣一個大家族為敵,便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大事化了了。但唐門表麵上是放棄了許多地盤,實則耳目遍及中原,勢力依然龐大。
江湖上新晉勢力眾多,群雄並立。神武門、天師堂、血蓮教、五毒宗四大門派雄踞中原東、西、南、北,勢力不容小覷。而在陽光背後的黑暗麵之中,還隱藏著一個最為神秘、陰暗的殺手組織,名為“暗夜”,以其暗殺手段高超、殘忍聞名於江湖,已成為婦孺皆聞之喪膽的中原第一大暗勢力。然而,江湖之上,獨來獨往,不依附於任何門派的散人也大有人在。且本領高超者也不在少數。
大唐江湖格局已定,看似平靜,其實,各勢力之間的爭鬥從未間斷。這種平靜已維係不了多長時間,一場血雨腥風又要席卷大唐盛世,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
我們的故事也從此處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