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八章 藏在五髒六腑的漢字(1 / 3)

一 “五髒六腑”指的是什麼

提到“五髒六腑”,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但是,為什麼會叫“五髒六腑”,它具體指的是哪些人體器官呢?這就需要我們來看一看老祖宗的講究了。

“髒”現在是個多音字,讀第一聲的時候,表示“不幹淨”;讀第四聲的時候,才屬於我們將要探討的問題。

“髒”,最初寫作“藏”,是“寶藏”的“藏”,不是“隱藏”的“藏”。而“藏”最初的意思是“儲存財物的府庫”,後來也表示人體的內髒。例如《漢書·王吉傳》:吸新吐故以練藏。意思是通過吐故納新鍛煉髒器。

“五髒”指的是“心、肝、脾、肺、腎”。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產生、吸收並儲藏精、氣、血、津液和神,因此,又叫“五神髒”。由於精、氣、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所以五髒對人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由於“五髒”的重要作用,所以它也被稱為“正髒”或“神髒”。例如清代高士宗《素問直解》:“形髒四,謂膀胱、小腸、胃、大腸,所以藏有形之物,故曰形。神髒五,謂肝心脾肺腎,所以藏無形之氣,故曰神。”而對於“五髒”具體儲藏的是什麼,清代另一位醫道高人黃元禦在《難經懸解》中這樣解釋:“所謂神藏者,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腎藏誌也。以其皆神氣居之,故雲神藏五也。”

這些中醫理論看上去著實挺玄妙的,反正我們隻要了解了“五髒”是什麼,並且知道它對我們非常重要,也就夠了。其他的,就交給懸壺濟世的醫病聖手們好了。

“腑”原本就是指腑髒。按照《玉篇》的說法,最初的字形應該是“府”。因為“府”有“聚集、府庫”等意思,所以,也可以用來表示髒腑。例如《黃帝內經·素問》:五藏已傷,六府不通。

像“髒、腑”這類在原字形基礎上增加具有一定表義作用的偏旁構成新字的現象,在漢字發展的曆史進程中屢見不鮮,例如:止——趾;然——燃;左——佐,等等。

“六腑”指的是膽、胃、大腸、小腸、三焦和膀胱。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納、消化食物,並將糟粕排出體外。六腑在生理功能上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人體所攝入物質的消化、吸收、轉輸和排泄,而且具有在病理變化方麵相互影響的特性。

“六腑”中的“三焦”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稱,指的是位於軀體和髒腑之間的空腔,包括胸腔和腹腔,人體的其他髒腑器官均在其中。但是對“三焦”實質的爭論,至今尚無統一看法。

按照東漢張仲景《金匱要略》的說法:人身之藏府中陰陽,則藏者為陰,府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藏皆為陰。膽,胃,大小腸,膀胱,三焦,六府皆為陽。

清代徐彬所著《金匱要略論注》則進一步解釋說:五藏屬裏,藏精氣不瀉,故為陰。六府屬表,傳化物而不藏,故為陽。

“五髒六腑”顯然是人體內髒器官綜合的有機體,彼此依存,相互協調,共同承載著生命機體的正常運行。那麼,每一個獨立的髒器,它們各自又有哪些特點以及趣事呢?

二 “心”有思想嗎

“心”的甲骨文字形像心房、心室以及心髒包絡的樣子。《說文解字》:“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心髒是人體血液循環的樞紐,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它意味著生命體征的存在。

在我國古代,人們認為“心”是掌管思維的器官,例如《孟子·告子》: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心”是主導思維的器官這種主張和認識,絕不是孟老夫子的一人之見、一家之言,而是充斥在古代社會的各個領域。我們從古代哲學、文學、醫學等領域的文獻典籍中,都不難找到類似的說法。可見,“心”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也正是由於這種傳統的偏離科學的認識,以至我們現在還能從方方麵麵感受到這種意識的痕跡。比如說,現在有許多漢字,明明是表示思維活動、情感態度的,卻偏偏都以“心”作偏旁,例如“思、想、意、念、感、情、驚、慌”等等。此外,還有許多本來應該與大腦中樞有關,但是卻積非成是的詞語與說法,例如“心思、心算、心願、費心、用心、專心、心裏想、把心放寬”等等,甚至連研究大腦機製和思維活動的一門現代科學,也叫做“心理學”。

我們在此無意評價古人的科學認識,隻是想從語言文字的角度和大家共享傳統文化中某些有趣的現象。比如,清朝康熙年間,曾經發生過一樁焚書“公案”。大致情形是這樣的:

當時一位名叫南懷仁的比利時來華傳教士,他本來深得康熙皇帝賞識,是玄燁本人的科學老師,而且已經官居工部侍郎,正二品。但是,就是這樣一位盛極一時的外族顯臣,卻因為編著了一本《窮理學》而受到衝擊。根據清人董含《三岡識略》記載:“有欽天監南懷仁者,上所著《窮理學》一書,其言以靈魂為性,謂一切知識記憶,不在於心而在頭腦之內。語既不經,旨極刺謬,命立焚之。”

可見,再得寵的人物,一旦觸及傳統意識,也是難逃統治者的責罰的。不過,比起在《中質秘書》等著作中提出同樣主張的湖廣氣功師朱方旦來說,南懷仁的運氣夠好了,因為朱公旦可是遭到了砍頭的死罪,盡管他還曾給皇親國戚以及一幹當朝重臣診過病、治過病。

“心”在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性,除了體現在對其功能的擴大,同時也表現在它與人的天賦、秉性、素養等方麵的密切關係。例如《周易·係辭》: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主要觀點就是,用自強不息的精神來使人的內心強大;中醫則講究“養心”,因為隻有養心才能長壽;儒家推崇的是“正心”,強調做人要心胸坦蕩,光明磊落,欲修其身,先正其心;道家則倡導“清心”,強調平和的心態以及和諧的環境;佛教則把一切精神現象都稱為“心”,認為心是滋潤萬物的大地,因此,才有“心地”的說法,我們平常所說的“心地善良”即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