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二年,春,晉侯使韓起來聘。
夏,叔弓如晉。叔弓,叔老子。
秋,鄭殺其大夫公孫黑。書名,惡之。薰隧盟,子產不討,遂以為卿故書之。惡,烏路反。
[疏]“書名”至“書之”。正義曰:傳稱子產數其罪,是書名為惡之也。往年傳雲“子晢上大夫”也。則非卿,非卿則不合書。薰隧之盟,子晢強與卿列,子產不討,即以為卿,故書之。
冬,公如晉,至河乃複。吊少薑也,故還。少,詩照反,傳放此。
季孫宿如晉。致襚服也。公實以秋行,冬還乃書。致襚,音遂。
[疏]注“致襚”至“乃書”。正義曰:傳稱“季孫宿遂致服焉”,知其致襚服也。傳說此事,文正在冬上,而經書在冬,知公實以秋行,至冬還乃書,即書還時日月,不複追言秋,故文在冬也。
【傳】二年,春,晉侯使韓宣子來聘,(公即位故。)
[疏]注“公即位故”。正義曰:傳言“且告為政而來見”,則其來非獨為為政,故知主為公即位故也。襄元年傳曰:“凡諸侯即位,小國朝之,大國聘焉”是也。
且告為政而來見,禮也。代趙武為政。雖盟主,而脩好同盟,故曰“禮”。見,賢遍反。好,呼報反。
[疏]注“代趙武為政”。正義曰:五年傳曰:“韓起之下”,有“趙成、中行吳、魏舒、範鞅、知盈”。則六者,三軍之將佐也。韓起代趙武將中軍。趙成繼父為卿,代韓起也。
觀書於大史氏,見《易象》與《魯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易象》,上下經之象辭。《魯春秋》,史記之策書。《春秋》遵周公之典以序事,故曰“周禮盡在魯矣”。
[疏]“觀書”至“王也”。正義曰:大史之官職掌書籍,必有藏書之處,若今之秘閣也。觀書於大史氏者,氏猶家也,就其所司之處,觀其書也。見《易象》,《易象》魯無增改,故不言“魯易象”。其《春秋》用周公之法,書魯國之事,故言“《魯春秋》”也。魯國寶文王之書,遵周公之典,故雲“周禮盡在魯矣”。文王、周公,能製此典,因見此書,而追歎周德:吾乃於今日始知周公之德,以周公製《春秋》之法故也;與周之所以得王天下之由,由文王以聖德,能作《易象》故也。此二書,晉國亦應有之,韓子舊應經見,而至魯始歎之,乃雲“今知”者,因味其義,而善其人,非為素不見也。
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易象》、《春秋》,文王周公之製。當此時,儒道廢,諸國多闕,唯魯備,故宣子適魯而說之。以王,於況反,周弘正依字讀。說音悅。
[疏]注“易象”至“魯矣”。正義曰:《易》有六十四卦,分為上下二篇。及孔子,又作《易傳》十篇以翼成之。後世謂孔子所作為傳,謂本文為經,故雲上下經也。《易》文推演爻卦,象物而為之辭,故《易-係辭》雲:“八卦成列,象在其中。”又雲:“易者,象也。”是故謂之“易象”。孔子述卦下總辭,謂之為“彖”。述爻下別辭,謂之為“象”。以其無所分別,故別立二名以辨之。其實卦下之語,亦是象物為辭,故二者俱為象也。定四年傳稱“分魯公以備物典策”,所言“典策”,則史官書策之法,若發凡言例,皆是周公製之。周衰之後,諸國典策各違舊章,唯《魯春秋》遵此周公之典,以序時事,故雲“周禮盡在魯矣”。注“易象”至“說之”。正義曰:《易象》,文王所作;《春秋》,周公垂法,故杜雙舉,釋之雲:“《易象》、《春秋》,文王、周公之所製也。《易-係辭》雲:“《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鄭玄雲:“據此言,以《易》是文王所作,斷可知矣。且史傳讖緯,皆言文王演《易》,演謂為其辭以演說之,《易經》必是文王作也。”但《易》之爻辭,有箕子之“明夷利貞”,箕子明傷,乃在武王之世,文王不得言之。又雲“王用亨於岐山”,又雲“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實受其福”。二者之意,皆斥文王。若是文王作經,無容自伐其德,故先代大儒鄭眾、賈逵等,或以為卦下之彖辭,文王所作;爻下之象辭,周公所作。雖複紛競大久,無能決當是非。杜今雙舉並釋,以同鄭說也。然據傳先言《易象》,後言《春秋》,則應先雲周之所以王,與周公之德也。今傳乃先雲“周公之德”者,《易象》諸國同有,其《春秋》獨遵周公典法,韓子美周禮在魯,故先雲周公之德。
公享之。季武子賦《綿》之卒章。《綿》,《詩-大雅》。卒章取文王有四臣,故能以綿綿致興盛。以晉侯比文王,以韓子比四輔。四臣:大顛、閎夭、散宜生、南宮適。四輔,謂先後、奔走、疏附、禦侮。
[疏]注“文王有四臣”。正義曰:《綿》詩雲:“予曰有疏附,予曰有先後,予曰有奔奏,予曰有禦侮。”注雲:“率下親上曰疏附,相道前後曰先後,喻德宣譽曰奔奏,武臣折衝曰禦侮。”
韓子賦《角弓》。《角弓》,《詩-小雅》。取其“兄弟昏姻,無胥遠矣”。言兄弟之國宜相親。季武子拜曰:“敢拜子之彌縫敝邑,寡君有望矣。”彌縫,猶補合也。謂以兄弟之義。縫,扶恭反。合,如字,一音閤。武子賦《節》之卒章。《節》,《詩-小雅》。卒章取“式訛爾心,以畜萬邦”,以言晉德可以畜萬邦。節,才結反,徐又如字。訛,五禾反。既享,宴於季氏,有嘉樹焉,宣子譽之。譽其好也。譽音餘,注同。
[疏]注“譽其好也”。正義曰:服虔雲:“譽,遊也。宣子遊其樹下。夏諺曰:‘一遊一譽,為諸侯度。’”所引夏諺,《孟子》文也。若是遊於其下,宣子本自無言,武子何以輒對?故杜以為譽其美好也。
武子曰:“宿敢不封殖此樹,以無忘《角弓》。”封,厚也。殖,長也。長,丁丈反。遂賦《甘棠》。《甘棠》,《詩-召南》。召伯息於甘棠之下,詩人思之,而愛其樹。武子欲封殖嘉樹如甘棠,以宣子比召公。召,上照反,下同。宣子曰:“起不堪也,無以及召公。”宣子遂如齊納幣,為平公聘少薑。為,於偽反,下“為之請”同。見子雅。子雅召子旗,子旗,子雅之子。使見宣子。宣子曰:“非保家之主也,不臣。”誌氣亢。見,賢遍反,下“見彊”同。亢,苦浪反。見子尾。子尾見彊。彊,子尾之子。宣子謂之如子旗。亦不臣。大夫多笑之。唯晏子信之,曰:“夫子,君子也。夫子,韓起。君子有信,其有以知之矣。”為十年齊欒施、高彊來奔張本。自齊聘於衛,衛侯享之。北宮文子賦《淇澳》。《淇澳》,《詩-衛風》。美武公也。言宣子有武公之德。淇音其,澳,於六反。宣子賦《木瓜》。《木瓜》,亦《衛風》。義取於欲厚報以為好。好,呼報反,後文注皆同。夏,四月,韓須如齊逆女。須,韓起之子。逆少薑。齊陳無宇送女,致少薑。少薑有寵於晉侯,晉侯謂之少齊。為立別號,所以寵異之。少,詩照反。
[疏]注“為立”至“異之”。正義曰:婦人稱姓,薑是其常。蓋以其齊女,故以“齊”為別號,所以寵異之。言少薑、少齊,蓋本字為少也。服虔雲:“所以寵異,不與齊眾女字等,言齊國如此好女甚少。”
謂陳無宇非卿,欲使齊以適夫人禮送少薑。適,丁曆反。執諸中都。中都,晉邑。在西河界休縣東南。界音介。休,許蚪反。少薑為之請曰:“送從逆班,班,列也。
[疏]“送從逆班”。正義曰:《昏禮》:“諸侯以下,法當親迎,有故得使卿。”明是使上卿也。桓三年傳例雲:“凡公女嫁於敵國,姊妹則上卿送之,以禮於先君。公子則下卿送之。於大國,雖公子,亦上卿送之。”是送者與逆者,俱為上卿,是送者依逆者班列。若公子嫁於敵國,及姊妹嫁於小國,皆下卿送之,是降逆者一等。公子嫁於小國,上大夫送之,是降逆者二等也。若晉以少薑為夫人,當以上卿逆,齊當以上卿送,是亦送逆同班。少薑據多言之,故雲“送從逆班”。或可晉使公族大夫逆少薑,元不以夫人之禮,則同妾媵之屬,送者皆從者班次,不與桓三年逆夫人之禮同。少薑據此而言,故雲“送從逆班”也。劉炫雲:“《昏禮》:‘諸侯以下,法當親迎,有故得使卿。’明是使上卿也。凡例雲:‘凡公女嫁於敵國,姊妹則上卿送之,公子則下卿送之。’是送卑於逆者一等,故雲送者從逆者之班次,言當卑於逆者也。”
畏大國也,猶有所易,是以亂作。”韓須,公族大夫。陳無宇,上大夫。言齊畏晉,改易禮製,使上大夫送,遂致此執辱之罪。蓋少薑謙以示譏。
叔弓聘於晉,報宣子也。此春韓宣子來聘。晉侯使郊勞。《聘禮》:賓至近郊,君使卿勞之。勞,力報反,注皆同。辭曰:“寡君使弓來繼舊好,固曰‘女無敢為賓!’徹命於執事,敝邑弘矣。徹,達也。女音汝,下及注皆同。敢辱郊使?請辭。”辭郊勞。使,所吏反,下同。致館,辭曰:“寡君命下臣來繼舊好,好合使成,臣之祿也。得通君命,則於已為榮祿。敢辱大館?”敢,不敢。叔向曰:“子叔子知禮哉!吾聞之曰:‘忠信,禮之器也。卑讓,禮之宗也。’宗猶主也。辭不忘國,忠信也。謂稱舊好。先國後已,卑讓也。始稱敝邑之弘,先國也。次稱臣之祿,後已也。《詩》曰:‘敬慎威儀,以近有德。’夫子近德矣。”《詩-大雅》。近,附近之近,下同。
秋,鄭公孫黑將作亂,欲去遊氏而代其位,遊氏,大叔之族。黑為遊楚所傷,故欲害其族。去,起呂反。傷疾作而不果。前年遊楚所擊創。創,初良反。駟氏與諸大夫欲殺之。駟氏,黑之族。子產在鄙聞之,懼弗及,乘遽而至。遽,傳驛。遽,其據反。《爾雅》雲:“馹,遽,傳也。”孫炎注雲:“傳車驛馬。”傳,中戀反。驛音亦。
[疏]注“據傳驛”。正義曰:《釋言》雲:“馹,遽,傳也。”孫炎曰:“傳車驛馬也。”
使吏數之,責數其罪。曰:“伯有之亂,在襄三十一年。以大國之事,而未爾討也。務共大國之命,不暇治女罪。共音恭,下文注皆同。爾有亂心,無厭,國不女堪。專伐伯有,而罪一也。昆弟爭室,而罪二也。謂爭徐吾犯之妹。厭,於鹽反。薰隧之盟,女矯君位,而罪三也。謂使大史書七子。矯,居表反。有死罪三,何以堪之?不速死,大刑將至。”再拜稽首,辭曰:“死在朝夕,無助天為虐。”子產曰:“人誰不死。凶人不終,命也。作凶事,為凶人。不助天,其助凶人乎?”請以印為褚師。印,子晳之子。褚師,市官。朝,如字,下同。印,一刃反。褚,張呂反,注同。
[疏]“死在”至“為虐”。正義曰:言我創疾見作,死在朝夕之間。天已虐我,無更助天為為虐也。注“褚師市官”。正義曰:蓋相傳說也。
子產曰:“印也若才,君將任之。不才,將朝夕從女。女罪之不恤,而又何請焉?不速死,司寇將至。”七月,壬寅,縊。屍諸周氏之衢,衢,道也。衢,其於反。加木焉。書其罪於木,以加屍上。
晉少薑卒。公如晉,及河晉侯使士文伯來辭,曰:“非伉儷也,晉侯溺於所幸,為少薑行夫人之服,故諸侯吊。不敢以私煩諸侯,故止之。伉,苦浪反。儷,力計反。
[疏]“非伉儷也”。正義曰:成十一年注雲:“伉,敵也。儷,耦也。”言少薑是妾,非敵身對耦之人也。少薑是妾,杜言晉侯“為少薑行夫人之服”者,以明年傳雲“寡君在縗絰之中”,知其為之服也。
請君無辱!”公還,季孫宿遂致服焉。致少薑之襚服。公以末秋行,始冬還,乃書之,故經在冬。叔向言陳無宇於晉侯曰:“彼何罪?彼,無宇。君使公族逆之,齊使上大夫送之,猶曰不共,君求以貪,國則不共,逆卑於送,是晉國不共。而執其使。君刑已頗,何以為盟主?頗,不平。使,所吏反。頗,普多反。且少薑有辭。”謂請無宇之辭。冬,十月,陳無宇歸。晉侯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