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後記(1 / 2)

這本論文集是我協助趙老師編成的,收錄老師有關賦學研究的論文20篇,可大致分為三類,一是討論賦的形成及其特質,二是梳理唐前賦的流變,三是代表性賦家和賦作的個案研究。第一篇《論賦的特質發展及其與漢語和中國文化之關係》是趙老師為他主編的七卷本《曆代賦評注》寫的序,這篇序對賦的體製進行了分類和分析,對漢語的特征在賦中的體現有深入的闡述,對賦與中國傳統哲學、美學思想的關係做了深入分析。論文討論賦的發展史上一些規律性的問題,賦中體現的中國傳統的文化品格和文化精神,也很啟發讀者。我最關注其中關於漢語表達特征的分析,這一部分可和老師《屈騷探幽》對照來讀,便於領會老師對漢語的深度理解。關於賦的源頭和形成,《賦體源流與先秦賦述論》、《論瞍矇、俳優在俗賦形成中的作用》、《〈七發〉體的濫觴與漢賦的淵源》、《漢晉擬人故事賦鉤沉》等論文有深入討論。比如,作為賦的主體的文賦的源頭,過去學者們或以為出於諸子,或以為出於行人之官,趙老師認為其文本來自議對和行人辭令,但由應用文字而轉變為文學的一種形式,同瞍矇的賦誦活動有關。是瞍矇選擇有意義的議對和辭令,整齊其語言,使之更便於賦誦,從而促成了賦這種文學體裁的產生。俳優在賦的形成過程中也起到重要作用,他們通過對寓言和傳說故事的改造,用表演、說笑的方式愉悅貴族和諸侯,形成俗賦。戰國時淳於髡所編《晏子春秋》中就有不少近於俗賦的作品,有的甚至傳至漢代以後,在唐代俗賦作品中也得到反映。瞍矇和俳優是先秦時代的專業文藝工作者,他們對賦的形成作出了貢獻。

《漢王朝的興衰與漢賦的發展及轉變》討論漢賦興盛的曆史文化背景和嬗變規律,文章認為賦在漢代的興盛同帝王的喜好及大漢帝國的空前強盛有關。賦的鋪排特征適宜於表現巨麗的場景和宏大的氣勢。漢賦有文賦、騷賦、詩體賦和俗賦,文賦為主體,在漢代為散體的形式。除俗賦流傳於民間外,其他幾種形式的文人賦在不同時期表現形態不同,而往往有一種成為主要體式,這是由於社會的變化及作家經曆的差異所致。漢賦由初期階段的歌功頌德,到注重作家的個人感受,最後到直接揭露與批判社會現實,這是其大體嬗變規律。《魏晉賦的局限與拓展》討論魏晉賦的特點和變化,這一時期社會矛盾激烈,儒家思想的禁錮鬆弛,文學藝術得到長足發展。建安時代的賦強調人性,注重抒發個人情感。曹魏時期,賦作缺乏建安風骨,但在題材、構思和語言方麵都作了很大探索。西晉時期的賦,抒發情感程式化,追求語言優美。東晉時代,賦家大多避害遠禍,高談玄虛,賦作也多缺乏社會內容,而山水賦則於此時興起。《南北朝賦創作的得失》論述了南北朝的辭賦發展,認為這一時期的明顯特點是詩賦互滲及賦的進一步駢儷化。在開拓和深掘題材、雕琢字句、探索漢語藝術表現功能方麵,都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績。劉宋時期的賦作擺脫了玄理,有建安之風。齊、梁、陳三朝賦則更注重語言之美,形式之對偶工整,但題材狹窄,多缺乏社會意義,可以說南朝賦具有唯美主義傾向。

書中有關代表賦家和賦作的個案研究,《〈荀子·賦篇〉包括荀卿不同時期兩篇作品考》、《〈七發〉與枚乘生平新探》、《論枚乘〈梁王兔園賦〉在賦史上的地位》、《〈兩都賦〉的創作背景、體製及影響》都很有代表性。《〈七發〉與枚乘生平新探》一文對於漢代大賦名篇《七發》的創作背景、創作過程、創作動機及其構思的特點,都提出不同於前人的新看法。文章認為,文中的“楚太子”、“吳客”雲雲並非向壁虛造,而是反映了漢初吳楚兩國之事。枚乘青年時仕於吳王濞,楚元王之太子辟非有病,枚乘作為吳王的門客而受命探病,講述廣陵觀濤以娛其心,為《七發》創作之始。後吳王濞有謀逆之心,而事尚隱密,故鄒陽、枚乘均借事設喻,委婉地加以勸阻。《七發》中所談養生保壽的道理同枚乘兩次上吳王書所反映的思想一致。《七發》在開頭和結尾都提出要向太子講論“要言妙道”,實際卻沒有講,乃是以此為由頭,希望當麵陳述一些關係重大的話,采用了文內文外結合的辦法。正由於其實質在以此為“語端”進而談政治上安身立命的道理,故才說道“持籌而算之,萬不失一”。論文還對枚乘生平做了考述,這也是以往學者所沒有談到的。

在編輯過程中,我認真拜讀了每一篇論文,也和研究生一起進行討論,探討趙老師是如何研究學術問題的,我們應當如何學習老師的治學方法。我認為,要把本書收錄的文章放在趙老師的整體學術研究領域,才能得到全麵的理解。趙老師的治學方法,已經構成了一個係統,或者已經形成了一個學術生態:立體地網狀地探討作者與社會曆史文化(包括作者的世係、交遊)的複雜關係、包括自然山川對作者的影響、作者本身的心靈世界,即作者、作品、相關聯的曆史背景、文化特征、人物交往的全方位探討。簡而言之:就作者來說,要知人論世。就作品而言,由字詞句式入手,進而涉及篇章結構,並追溯源頭,明其變遷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