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背後
編者的話
我永遠也忘不了那一天—2013年9月10日,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深夜,輾轉於北京各大影棚之後,我的同事們深深的陷入了絕望。我們大大低估一張合影照片的技術難度,而它正是獻給《環球企業家》20周年的生日禮物。除去攝影本身的技術難度之外,更難恐怕是如何邀約數十位頂級商界大佬到場。就在半個月前,我曾與一些同行商議此事,多數人不屑,僅少數人表達了支持—他們肯定覺得我瘋了。
在查閱幾乎所有頂級的商業樣片之後,我再度將自己和同事逼向絕境—放棄了成本更低、操作更容易的方案,取而代之的是成本未知、操作複雜係數未知的方案,總數有五六種之多。謹慎起見,我們谘詢攝影圈及電影圈的業內人士,答複是“幹這事至少要提前準備三個月”。
打動我的照片模板有數張,一張是派拉蒙100周年紀念照,當時派拉蒙邀請了116位曾經參與其作品的電影明星、導演投入拍攝,另外一張則是《福布斯》美國400富豪榜30周年紀念刊的封麵照片,這張合影僅有12個人。在我看來,前者背景蒼白,除了人海戰術令人印象深刻之外,別無亮色,後者背景及質地足夠浮華,但人數寥寥,氣勢稍遜。我告訴我的同事們,我所期待的是一張規模夠龐大、腔調夠浮華的頂級之作,合影人數底線是40人。我差點沒告訴他們,在我心裏,這個數字實際是120人。
不過,在經曆影棚踩點之後,同事們紛紛表達了擔憂—在北京並沒有找到能夠容納40人的影棚,於是我們驅車前往東四環外的某個倉庫。這裏夠大,從技術上亦能滿足拍攝需求—不過,化妝間蟑螂橫行,地點亦偏僻,在地球絕對是盲區。權衡之下,我被迫說不。
此時距離合影開拍已不到一周時間,而場地依然無著。絕望之下,我隻好冒昧地聯係一位企業家,要求征用其室內籃球場作為影棚搭建地。幸運的是他爽快地答應了。接下來,每天迎接我們的是無休無止的絕望與興奮。
我的初衷在於邀請那些推動中國商業國際化的頂級商界精英們,罕見地集體麵對鏡頭,以一種新的呈現方式來登記造冊。我們探尋其眼中的商業及人性世界,並為之留存一份影像曆史草稿。
在美國,著名攝影師理查德·埃韋頓(Richard Avedon)曾以類似的方式拍攝。他為《滾石》雜誌(Rolling Stone)拍攝過紀念美國總統選舉200周年的係列人物照片,這些照片成為被拍攝者一生難以忘懷的記憶。
但在中國類似的壯舉尚未發生。看看我們消耗的物資清單,你就知道為一張照片所耗費的人力物力是多麼的驚人。我們搭建了亞洲麵積最大的室內實木背景板,它長達25米,高度則超過4.5米。在整整十三天的工作周期內,我們共合影拍攝多達77位商界精英,相機快門次數高達1.8萬次,消耗27箱礦泉水、461份盒飯,專業電影燈泡總共燒爆了16支—預算亦是最初的3倍。事後,一位同事用“beyond the never”表達了她的讚歎。而在北京亦莊的某個深夜,我和同事們目睹了這張恢弘之作的印刷全過程。
我希望藉此向《環球企業家》20周年致敬—這裏所有曾為頂級報道努力過的新聞人都深信,所有努力都不會白費,總會留下點什麼。其唯一職責便是將分內之事做到極致,包括查證、采訪、研究、潤飾、編輯都做到力所不能及為止。在過去二十年間,《環球企業家》雜誌一直秉承以下核心價值觀:獨家故事與獨到見解,反人雲亦雲;全球化立場,反狹隘民族主義;走在曲線前麵,反文勝於質;人本寫作,反數字寫作;創新精神,反墨守成規。我深信媒體的偉大與平庸介乎與此。治理企業亦大致雷同。
一起開創大場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