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6月8日)
2003年底,省委、省政府根據《關於進一步深化我省國有企業改革的意見》精神,提出了調整省屬國有企業管理體製的思路。2005年省政府第5次黨組會議研究決定,我省部分省屬國有企業擬實行屬地化管理。為穩妥做好國有企業屬地化管理工作,我們組織力量進行專題調研,提出了屬地化管理的初步方案。現將有關情況彙報如下:
一、省屬國有企業實行屬地化管理的必要性
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省深化國企改革取得顯著成效。但省屬國有企業所占比重過高,改製步伐緩慢,國企改革成本不斷增加,改革難度越來越大,不穩定事件時有發生,體製性障礙使我省國企改革步履維艱。國有企業麵臨的矛盾和問題繞不過去,也不能久拖。如何消除國有企業發展中的體製性障礙,從中央到地方都在積極探索,企業實行屬地化管理作為國企改革的一種形式,已成為各級政府深化國企改革的重要舉措,並取得了顯著成效。
從1998年開始,中央陸續將煤炭、有色、軍工、重汽集團等企業下劃省級管理。根據國務院《關於改革國有重點煤礦管理體製有關問題的通知》精神,1998年國家將全國重點煤炭企業下劃各省管理,促進了煤炭工業結構調整和資源的合理利用。2002年,為加快軍工行業的結構調整,建立既滿足國防建設需要又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國防科技工業新體製,國務院下發了《關於印發軍工企業改革脫困方案的通知》,對實施關閉破產的企業采取先下劃後破產的辦法,充分發揮各級政府積極支持國企改革的作用。
從地方看,部分省下劃企業改革已先行一步,並取得了一定成效。從1986年開始,遼寧省陸續將85%的省級企業下劃地市管理,各市也參照省上的做法,將市屬企業下劃到區縣,基本實現了企業屬地化管理。2003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關於部分省屬工業企業下劃屬地管理的通知》及實施方案,將30多戶省屬企業下劃市區管理。2003年12月,甘肅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下發了《關於做好調整省屬部分國有工業企業管理體製工作的通知》及具體實施意見,將70戶省級國有企業下劃市州管理。寧夏目前也將部分省屬企業實行屬地化管理。
實踐證明,企業實行屬地化管理有利於中央和省級加強宏觀指導,集中精力研究企業改革發展的政策措施;有利於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建立現代企業製度,促進優勢產業和優勢企業做大做強;有利於調動各級政府的積極性,增強地方經濟發展的基礎和實力,從整體上盤活區域工業資源,發揮中心城市經濟調控能力,加快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維護社會穩定。
近幾年,我省各市已基本完成了市屬企業的改製任務,企業活力不斷增強,為繼續推進國企改革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同時,部分市也有將省屬企業下劃地方管理的願望和要求。加之新的財政體製,打破了按企業隸屬關係劃分收入的舊模式,實行了按稅種、按比例劃分收入和屬地化征管的新做法,為下劃企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為加快我省國企改革步伐,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和產業結構,充分發揮經濟的板塊效應,我們認為,省屬企業實行屬地化管理勢在必行,這既是深化國企改革的重要舉措,也是推動國企改革的現實選擇,必須統一思想,加大工作力度,盡快將大部分省屬國有企業實行屬地化管理。
二、省屬國有企業實行屬地化管理的思路、原則和要求
(一)思路
省屬國有企業實行屬地化管理,要堅持科學發展觀,著眼於構建和諧社會、加快我省工業化進程的大局,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國企改革的一係列方針政策,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通過存量資產的流動和重組,消除困擾我省國企改革改製的體製性障礙。按照“以下放促改革,先下放後破產,先下放再算賬”的工作思路,把企業實行屬地化管理作為我省國企改革的突破口,在下劃中改革,在改革中發展,在發展中解決問題。通過實行屬地化管理,調動各級政府的積極性,合理配置資源,增強區域中心城市調控能力,優化經濟布局。通過實行屬地化管理,加快國有企業改革改製步伐,促進產權主體多元化,發展多種經濟成分,實現公有製形式的多樣化,進一步增強國有企業活力。在企業下劃中,要充分考慮企業、職工和各級政府的承受能力,采取成本分擔、適當補助等政策措施,減輕市級政府改革的壓力,促進企業順利下劃。要通過盤活土地資源,降低改革成本,加速改革進程,促進全省國企改革取得重大進展。
(二)原則
一是統一部署,綜合協調,積極穩妥,有序推進;二是統一政策,規範運作,結合實際,分類指導;三是統一算賬,適當補助,打包下劃,先下後補。
(三)要求
省屬國有企業下劃市級管理,不是一下了之,更不是甩包袱,而是一次社會資源的重新組合,是一次新的發展機遇。各級政府要從講政治的高度認識企業實行屬地化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齊心協力,上下聯動,積極推動這項工作,切實做到“三個結合”,力爭在2―3年內基本完成我省國有企業改革改製任務。
1.必須和國企改革與發展相結合。要以企業產權製度改革為核心,推進企業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轉換企業經營機製,發展多種所有製經濟,加快企業改革脫困步伐,促進優勢產業和優勢企業做大做強。
2.必須和優化區域產業結構相結合。要充分利用當地的產業和資源優勢,大力支持下劃企業與當地的優勢產業、優良資源整合,形成地域經濟特色,促進全省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
3.必須和維護社會穩定相結合。要妥善處理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係,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緊密結合起來,堅持以人為本,充分發揮黨團和工會組織的作用,切實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以改革促發展,以發展促穩定。
三、省屬國有企業實行屬地化管理的實施意見
截至2004年末,我省省級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301戶,占全省企業總數的19.53%,資產總量1544.48億元,占全省資產總量的59.07%,負債總額1080.03億元,淨資產464.45億元,占全省淨資產的70.66%,資產負債率69.93%,省級企業職工49.96萬人,占全省企業職工的54.38%,省級企業實現利潤45.61億元。
按照省政府有關會議精神,我們對省屬301戶國有企業的基本情況進行了分析研究,建議除將資源性、壟斷性、戰略性、特殊行業部分企業繼續保留省級管理外,其他一般競爭性領域的企業原則下劃各市管理。采取分步實施的辦法,2005年上半年先在寶雞、鹹陽、銅川試點,爭取8月份完成3市省屬企業的下劃工作。在總結3市經驗的基礎上,年內在全省全麵推開,力爭2005年底前完成渭南、漢中、榆林、安康、商洛5市企業的下劃任務,2006年上半年完成西安市在內的全省省屬企業下劃任務。
(一)寶雞、鹹陽、銅川3市62戶企業下劃的試點方案
1.下劃寶雞市企業的具體方案。擬下劃寶雞市企業21戶,分別是秦川機床集團、陝棉九廠、寶光集團、寶雞機床、陝西二建、陝開電器、紅旗民爆、雙磷化工、陝銅有限責任公司、陝西七建、五二三廠、陝開先鋒、勝利鍛壓、渭河工具、長嶺集團、陝棉十二廠、秦嶺化肥廠、寶雞氮肥廠、紅旗化工廠、陝西開關廠、勝利機械廠等企業。下劃企業資產總額80.50億元,負債總額66.45億元,淨資產14.04億元,資產負債率82.56%,實現利潤-4742.55萬元,年末職工人數4.21萬人。
在下劃寶雞市的企業中,已列入國家批準關閉破產建議名單的企業4戶,分別是寶雞氮肥廠、紅旗化工廠、陝西開關廠、勝利機械廠。從下劃寶雞市企業的資產狀況看,扣除上述4戶破產企業後,下劃寶雞市的其他17戶企業資產總額66.49億元,負債總額50.18億元,淨資產16.31億元,資產負債率75.47%,實現利潤390.69萬元,年末職工人數3.60萬人。另有長嶺集團有限公司-5.65億元淨資產,通過資產重組,負資產已由省政府予以彌補。
在省屬企業下劃中,省上將采取相應的政策措施予以支持。對已列入國家關閉破產建議名單的4戶企業,參照中央破產企業的政策,采取先下劃、後破產的辦法,資產變現收入不足以安置職工的,破產費用資金缺口省財政將給予適當補助;對企業分離辦社會職能,將比照中央企業分離辦社會政策,對中小學的收支差額,省財政給予補助;對下劃企業下崗職工解除勞動關係經濟補償金和社會保險關係接續繼續給予支持。
寶雞市是我省的老工業基地,國有企業是該市經濟的主導力量。寶雞市在“十五”工業發展規劃中確定培育機床、石油裝備、特種汽車等企業集團,扶持長嶺、秦川、寶光、寶鈦、東嶺等企業集團做大做強,形成規模化經營,建立工業強市。擬下劃該市的企業有秦川、寶光等機械、電子類企業15戶,這些企業實行屬地化管理後,可以與當地產業結構相融合,利用行業優勢,組建機床集團,促進該市經濟快速發展。我們認為,下劃寶雞市的企業在扣除4戶破產企業及長嶺集團後,其他下劃企業的資產狀況、經營狀況總體較好。通過相關政策措施的支持,省屬企業下劃不會給寶雞市增加負擔。
2.下劃鹹陽市企業的具體方案。擬下劃鹹陽市企業36戶,分別是西北二棉、天王集團、陝玻總廠、陝西十一建、金山電氣、陝西六建、陝西化建、陝棉八廠、省石化建設公司、七九五廠、陝建工程機械、省飼料廠、大興染織公司、紡織器材研究所、三園汽車標件公司、省糧油機械廠、陝西一毛、如意電氣、省果品加工廠、陝西二針、鹹陽氮肥廠、黃工集團齒輪公司、天王紡織印染機械公司、省第一紡織機械廠、省第三紡織機械廠、陝西二棉、省內燃機配件二廠、西橡總廠、陝西玻璃廠、華電材料總公司、陝西二毛、陝西柴油機廠、陝西二印、鹹陽陶瓷、西北國棉一廠、陝西紡織器材廠等企業。下劃企業的資產總額74.12億元,負債總額80.38億元,淨資產-6.26億元,資產負債率108.45%,實現利潤-2.17億元,年末職工人數6.03萬人。
在下劃鹹陽市的企業中,已列入國家關閉破產建議名單及2005年已申報擬破產的企業合計8戶。其中:已列入國家關閉破產建議名單的是陝西玻璃廠、陝西華電材料總公司2戶企業;已申報擬破產的企業6戶,分別是陝西二毛、陝西柴油機廠、陝西二印、鹹陽陶瓷、西北國棉一廠、陝西紡織器材廠。從下劃鹹陽市企業的資產狀況看,扣除上述8戶企業後,其他26戶企業的資產總額55.99億元,淨資產3.64億元,實現利潤-1.11億元,年末職工人數4.62萬人。
在省屬企業下劃中,省上將采取相應的政策措施予以支持。對已列入國家關閉破產建議名單及2005年已申報擬破產的8戶企業,參照中央破產企業的政策,采取先下劃、後破產的辦法,資產變現收入不足以安置職工的,破產費用資金缺口省財政將給予適當補助;對企業分離辦社會職能,將比照中央企業分離辦社會政策,對中小學的收支差額,省財政給予補助;對下劃企業下崗職工解除勞動關係經濟補償金和社會保險關係接續繼續給予支持。
下劃鹹陽市的主要是紡織類企業,紡織工業是鹹陽市的五大支柱產業之一,在我省紡織工業中占有十分重要位置。大型骨幹紡織企業西北國棉一廠、二廠、天王集團等都是紡織行業優勢企業,而這些企業位於市區中心,既製約了城市規劃和發展,也影響了紡織企業自身的進一步發展壯大。鹹陽市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從整合資源、打造優勢入手,做出了實施紡織企業整體遷移的決定,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這些企業的下劃,對鹹陽市紡織工業基地的建設以及鹹陽市城市規劃的合理布局,打造陝西新型紡織製造業中心將發揮積極的作用。從下劃鹹陽市企業所處地理位置看,有26戶在鹹陽市區,且大部分在市區的中心,土地增值空間較大,下劃後地方政府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多渠道籌措企業改革成本。但是,這次下劃鹹陽市的企業虧損麵較大,且多屬勞動密集型企業,職工人數較多,總體資產狀況比較差。這些企業下劃後,在企業改製時職工安置分流難度較大,將對鹹陽市的國企改革造成一定壓力。對企業下劃鹹陽市後改製中職工安置費用仍有較大缺口的,省上將給予適當的補助。
3.下劃銅川市企業的具體方案。擬下劃銅川市企業5戶,分別是耀縣水泥、西北耐火材料、東風昌河、驪山水泥、東風機械5戶企業。下劃企業的資產總額28.03億元,負債總額18.74億元,淨資產9.29億元,資產負債率66.86%,實現利潤-1152.31萬元,年末職工人數1.05萬人。
在下劃銅川市的企業中,已列入國家批準關閉破產建議名單的企業2戶,分別是東風機械廠、西北耐火材料廠。扣除上述2戶企業後,其他3戶下劃銅川市的企業資產總額25.65億元,淨資產11.10億元,實現利潤1960.40萬元,年末職工人數7811人。
在省屬企業下劃中,省上將采取相應的政策措施予以支持。對已列入國家關閉破產建議名單的2戶企業,參照中央破產企業政策,采取先下劃、後破產的辦法,資產變現收入不足以安置職工的,破產費用資金缺口省財政將給予適當補助;對企業分離辦社會職能,將比照中央企業分離辦社會政策,對中小學的收支差額,省財政給予補助;對下劃企業下崗職工解除勞動關係經濟補償金和社會保險關係接續繼續給予支持。
這次下劃銅川市的企業基本上是水泥企業,水泥是銅川的支柱產業之一。該市水泥產業雖然起步較早,但與發達地區相比,工藝設備相對落後,環境汙染嚴重,經濟效益低下,發展仍比較緩慢。該市明確提出將建材業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主攻產業,促其上規模、上檔次,同時加大對現有水泥企業的技術改造力度,分期分批淘汰、關閉落後工藝生產線,積極發展高標號水泥、特種水泥及水泥製品的深加工,使銅川市成為西北地區建材工業基地。秦嶺水泥等企業的下劃,有利於銅川市組建以秦嶺水泥集團為核心的產業集群,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實現水泥產業質的飛躍。我們認為,下劃銅川市的5戶企業在扣除2戶破產企業及通過相關政策措施的支持,下劃企業的資產狀況、經營狀況比較好,省屬企業下劃不會給銅川市增加負擔。
(二)擬繼續由省級管理的企業59戶,占省屬企業的53.73%
保留企業資產狀況:資產總額1155.45億元,占省級企業資產總額的74.81%;淨資產455.73億元,占省級企業淨資產的98.12%;資產負債率60.56%,低於省級企業資產負債率9.37個百分點。保留企業經濟效益狀況:2004年實現利潤52.81億元,其中:盈利企業42戶,實現利潤54.68億元,占省級盈利企業實現利潤的94.10%(其中石油、煤炭、有色金屬、醫藥企業四個行業實現利潤49.02億元,占省級企業盈利的84.36%);虧損企業17戶,虧損額1.86億元,虧損麵12.11%。保留企業職工狀況:2004年末職工30.03萬人,占省級企業職工人數的60.11%。
在保留企業中,可以做大做強的企業有19戶,主要是石油、煤炭、有色、電力等資源、壟斷性企業及特殊性行業。保留這類企業有利於推動我省產業結構調整,整合有效資源,做大做強一批具有龍頭帶動作用的企業集團,使其成為我省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主要有:(1)省延長石油工業集團公司及其控股、參股企業;(2)省煤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及兩戶煤炭企業;(3)省有色金屬控股集團公司及所屬企業;(4)省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及其控股、參股企業;(5)省旅遊集團公司及其所屬企業;(6)省醫藥總公司及其控股、參股企業;(7)陝西汽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8)陝西汽車齒輪總廠;(9)省益秦集團公司及其所屬企業;(10)省廣播電視信息網絡有限公司及其所屬企業;(11)省高速公路建設集團公司及其所屬企業(含陝國投);(12)省路橋有限責任公司;(13)省地方鐵路公司及其所屬企業;(14)省鹽業集團總公司及其所屬企業;(15)省地方電力(集團)公司及其所屬企業2戶;(16)陝西省農墾農工商總公司及其所屬企業;(17)省機場管理集團公司及其所屬企業;(18)陝西建工集團總公司及其所屬企事業單位;(19)陝西龍門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