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賬:遲還不如早還
在謀發展的同時,劉維隆急於卸掉壓在頭上的欠賬“包袱”。
有三筆欠賬,劉維隆感到刻不容緩。第一筆是省級財政有關社會保障等30多億元的資金缺口,加上醫療、住房等方麵欠賬,數目很大。第二筆是2000年以前欠下的13.4億元基層幹部職工工資。第三筆不算還債,是欠賬,是財政遲早要掏的國有企業改革成本資金。
三筆欠賬,是三筆大錢,至少得拿近百億元。有人說,你剛坐在財政廳長的椅子上,用錢的缺口太多,緩緩再說吧。劉維隆說,拖一天是一天的包袱,遲還不如早還。而這麼多還賬錢從哪裏來?除了積極用好中央的轉移支付資金外,劉維隆開始在節約資金上做文章。這幾年在合理用好每分錢、砍掉不必要的支出的同時,特別在省級機關推行了部門預算加包幹的辦法,哪個部門該花多少錢,經過精編細化部門預算,實行超支不補,節餘留用,一定三年不變的政策。經過兩年試點,編製範圍由2002年14個部門擴大到185個省級部門,節支效果明顯。如今,又一個深化部門預算的改革方案,也得到了省政府的批準,明年將把省級行政及參照公務員管理的單位全部納入進去;省級財政國庫集中支付單位由他上任前的6個部門,擴大到了129個一級部門、389個基層單位。
前些年,在陝西財政廳誰提國企改革誰頭疼。陝西國企多,包袱重,大家感到“疼”在“兩頭”:一頭是連工資都保不住的窮財政,卸不起國企改革大“包袱”;另一頭人家給財政算了“一筆賬”:要改製,一個大企業得5個億的概算。這要讓財政背上多大的包袱!要把這個頭痛事解開,必須把改革成本降下來。劉維隆帶領大家經過廣泛調查研究和測算論證,提出了除資源性、壟斷性、戰略性、特殊行業部分企業繼續保留省級外,其他一般競爭性領域的企業下劃各市管理,以下放促改革,以下放促發展,先下放後算賬的思路,實施了省屬企業屬地化管理的意見,將78戶省屬企業下劃所在市管理,涉及資產總額160.75億元,職工10.63萬人。這樣一來,調動了各方麵支持國企改革的積極性,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不到一年,頭疼的難事被解開了,完成了中央在陝企業第二批分離辦社會職能工作,這項涉及28個中央集團、移交機構達182個,人員2.68萬人工作的“堅冰”告破。移交機構與人數在全國居第2位。改製的錢也破解了,通過完善國有資產收益收繳辦法,籌集到一定的企業改革與發展資金;爭取了中央破產補助資金14.41億元,國企改革以低成本完成。
這些深度改革,規範了花錢,節約了開支。到今年,這三筆欠賬的大“窟窿”總算被堵上了:還清了財政陳年欠債;幹部職工的13.4億元拖欠工資今年底將全部還清;十多億元國企改革資金到位,125戶國企順利改製。
讓“調查”說話
陝西財政廳的一些中層幹部告訴我們,這幾年下基層調研和加班是常事,雖然辛苦,但是大家特別有成就感。預算處處長王範儒說,近年來,財政廳擬定的方案、意見均作為省委、省政府決策的重要依據,並經常被采納實施。這不是來自省領導的偏愛,而是來自劉廳長抓主動理財和規範理財的作風轉變。這種轉變,化作了各級領導和群眾對財政廳工作的信任。